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对徽州商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学呈现.从中让我们感受"无徽不成镇"这句俗话所体现出的巨大内涵.而且,现有对"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徽州商人的相关评论大多持否定的观点,批评他们既好色又贪财的本性,这是很不公允的.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徽商身上既鲜明的儒商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有"俭啬喜名"、好色纵欲的不良品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人学,是心学.冯梦龙的"三言"是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展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对冯梦龙的情爱观产生重要影响.从冯梦龙特有的文化人格和心态,深刻剖析"三言"中商贾对待婚恋的不同态度,是掌握 "三言"中商贾形象特征和了解冯梦龙情爱观的独特视野.  相似文献   

3.
与明代的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同,"三言"二拍"的女性贞节观具有进步意义.在作品中,贞节已不是女性婚姻生活的最高准则.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突破贞节的枷锁.对于贞节观念的受害者,作品既有同情也有赞颂,却缺少理性的批评和反思,贞节仍然作为一种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伦理原则被尊崇."三言"二拍"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学开始发展壮大,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首先,市民成为文学的新主角;其次,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转变;另外,传统的婚恋观念也受到冲击。总之,“三言”、“二拍”描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明代社会带来的新变,可谓是一幅...  相似文献   

5.
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诞生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明代中后期,其中有关商人形象和商业活动的描写极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学者们开始关注探讨"三言二拍"中的涉商类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对其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并开阔了全新的视角。本文试从商人形象及其思想意识、士商关系或官商关系、比较研究、经商技巧和地域性研究五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仅限论文)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梅东伟 《南都学坛》2012,32(5):55-61
媒人是"三言"二拍"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身份各异,既有职业媒婆,也有众多其他身份者。媒人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但在叙事方面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将媒人看做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性"人物更为确切。"三言"二拍"中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市井气息的渲染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三盲”、“二拍”是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城市平民成为小说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人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交异,“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俗文学”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8.
据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考证,凌濛初的"二拍"大部分的本事来源于文言小说集,而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白话与文言在小说叙事上各有千秋。笔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二拍"的叙事做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9.
"三言"与"二拍"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但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三言"中的商人重情重义而"二拍"中的商人重利。这和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更与编撰者的创作意图有关。冯梦龙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用作品中的人物劝戒商人重情重义;而凌濛初书商的身份决定了牟利是他的终极目标,自然要迎合读者的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最多写到商业、商人及市民文化的短篇小说集,因而研究作品中所显示的当时民众及作者的钱财观,对给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定位很有意义。本文根据“三言”“二拍”中的大量相关故事,梳理了故事本身及作者在钱财方面的五方面的观点,并由此认为,作者对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但他仍是个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11.
"二拍"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1/7,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鲜明的指向性,却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比照凌濛初对本事的整理、再创作,发现凌濛初借助道教叙事向读者展示了三个层面的欲望纠葛,即世人、神仙、道教徒对欲望的痴迷、消解与挣扎。这表明,凌濛初并非以批判道教世俗表现为目的,而是以劝惩欲望为指归;欲望关注贯穿"二拍"始终,劝惩人欲是"二拍"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受争议。论文从"研究情况概述"、"研究的主 要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对百年来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情况 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旨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化图书的便捷,使得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必将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外购的电子图书产品多、特色馆藏资源少、馆际合作少且资源重复投资等问题。由于我国著作权相关的法律对合理使用权的范围、地域、方式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版权法应借鉴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做法,对"合理使用"的目的、地域范围、使用方式进行扩展规定,解除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过严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5.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16.
《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问世不久,学界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其多所指摘。不过,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观众对学界的上述指摘不仅不予认同,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观剧热情。此后,这两部剧作又继续风行舞台达300余年之久。从学理上说,古今学人对这两部剧作的批评可谓可中肯綮;但从传播和接受效果上看,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让人难以割舍之处。由此可见,即使这两部剧作在主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化倾向、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在曲词的结撰上流于矫枉过正式的俗化或雅化,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地观众仍然有充足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喜爱它们。  相似文献   

17.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和奇玛曼达·阿迪奇是当代非洲作家中的翘楚。为复位非洲文化、重塑非洲形象,他们挖掘非洲民间故事的传统资源,以小说为载体表述当代非洲的现实和理想,带动了口头性与书写的创造性融合。本研究以两位作家的小说为分析文本,结合他们的创作思想和相关言论,分别对非洲故事传统意味什么,何为单一的故事,故事该如何讲述,以及故事进入当代文学有何意义四个问题做出回答,从而挖掘非洲故事传统的核心价值,揭示单一故事的实质和危害,探析故事叙事的基本特征,并论述这种创造性写作对于现代性,尤其是民族主义观念的改写。  相似文献   

18.
《终南丛志》的诗论包括"凡诗得于天机,自运造化"的诗歌本质论,"辞理俱到"、"用破一生心"的诗歌创作论,"知诗者,以诗取人"的诗歌批评论等经验性的诗歌理论,这对当时与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琵琶记》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从现代转型,到社会学范式主导,再到文化学范式漫衍的更迭递嬗。每一次研究范式的变迁,都从不同角度拓展与深化了对《琵琶记》的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学术背景下的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中李益本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明年拔萃,侯试于天官,夏六月,至长安";"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十郎才调风流";霍小玉所诵李益"开帘风动竹"诗;"其后年春,授郑县主薄";妻"表妹卢氏";"涉历江淮,自秋及夏";"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等皆与本事合."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萃登科";"年二十,以进士擢第"等则与事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