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除了重视其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该注重其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创造性心理品格是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型人才凭借优良的性格品质,可以在创造性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因而创造性格在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何种人才?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本文就科教兴国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素和教育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是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学校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创造教育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不同类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出发,对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创设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环境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改革丁兆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的培养重点是师范教育。做为培养教师摇篮的师范教育理应肩负起培养创造型教师...  相似文献   

5.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弄清创造型人才的复杂心理结构,有助于在学校教育中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本文对创造型人才个性心理结构中的创造动机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情绪与情感、创造意志和创造人格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高师是培养初、中等学校教师的摇蓝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 ,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造就创造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从全球化大背景下观照高校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认为信息时代一切的竞争 ,其核心是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竞争 ,因此必须把现代创造教育的最新成果用于人才的培养 ,均衡地开发学生大脑的两半球。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加速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迎接全球化对人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21 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知识经济的各种挑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 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深入探索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创造品格以及培养模式和途径, 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继承型人才,偏重于总结、继承;另一种是创造型人才,偏重于发明创新。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否赶上或超过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从而走在世界的前列,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 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通常的看法是一提创造型人才,便会自然地联想到大科学家和发明家。然而,大凡科学家和发明家正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教育家根据大脑生长发育的特点,认为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启蒙时期,3—9岁的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分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特征与重要性,并基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与科研方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辨析、梳理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概念,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与创意产业、一般文化产业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一般文化产业的四个重要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法中独创性判定的分歧源于功能认知的偏差。由于独创性只能明确作品保护的正当性,对邻接权客体的判定与正当性解释无法律意义,独创性的体系划分功能不能被解读为邻接权客体无独创性或者独创性较低,而作品的独创性较高。由于“最低限度的创造性”的功能可被思想表达二分法取代,“一定程度的创作高度”在我国被错误地理解为单个作品获得保...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消费市场、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投融资三大领域。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变“危”为“机”。从刺激文化消费、扩大文化贸易出口、投资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选产业。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研究原创性问题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走向成熟。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具有问题的原发性、素材的原始性、方式的独特性、成果的创造性和影响的引导性等特点。我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缺失主要是由文化传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独立思考和个性言说的惰性、研究评价重量轻质的误导、研究者学术道德的失范等导致的。要提高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 ,必须注意增强教育研究的历史使命 ,开阔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 ,强化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明确教育研究的质量追求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中国,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则在于创新机制的创新。围绕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的一般机制、我国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就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思想、创意,常常要通过各种载体,以发挥其在合作中发展的社会作用。无论是作品中的思想,还是程序中的框架思路,构思、创意都是作品的灵魂与核心。构思是知识产权的起点,是创新和创造作品萌芽的种子。创意与创作可以作为创新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因此著作权具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创作的三性要求,即独创性、可复制性、合法性。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才能受著作权的保护。作品独创性的法律界定标准,可以使创作者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多大范围内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借用他人作品的自由。可复制性推动着公众需要和文化发展。著作权的合法性要求,保护创作者权益以及推动发展与创新两者是辩证的结合;作品为表露个性的艺术性以及为产业利用目的而体现的技术性也是辨证的结合。当人们可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创新思维,并可以适应多种载体而体现文化价值的时候,社会的智慧总量只会增加。对自主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合乎辩证和科学发展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法性,是要求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的潜在核心竞争价值创意思路也应作为商业秘密寻求法律保护。合法性推动美好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创意在法律上的定性模糊不清,导致我国目前对民族文化创意的立法保护陷入困境,如何平衡既要鼓励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又要保护民族文化艺术专有权人或传承人的利益,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一个难题。民族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除了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保护外,还应建立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保护制度,力求实现法律保护的最大效益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工匠神话按其产生的时间划分,可归为原始工匠神话和文明社会工匠神话两类.原始工匠神话往往置于神灵谱系中,把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编排成人类自身繁衍的谱系,采用的是象征性的表述方式.工匠神的名称各异,或是表示发明创造过程,或是描写器物形态,或是展现制造器物的工艺,需要运用古文字研究成果加以破译.文明社会的工匠神话,或是因能工巧匠的知名度而生成,或是因某种器物的奇异而出现,对人的崇拜和器物的崇拜联结在一起,呈现出多种形式.文明社会的工匠神话对原始工匠神话多有超越,但有时又出现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非字面侵权的主要“受害者”,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依据既有以复制权和演绎权为中心展开的理论基础,也有中外各国司法判例的支持。情节要切实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应考虑其是否具有独创性,主要是最低限度的创新性。不同类型情节的独创性要求程度不同,在通过实质性相似认定判断是否侵权时,认定的主体标准也会随之不同:事实情节的独创性要求程度较高,应按照敏感性读者标准进行实质性相似认定;虚构情节的独创性要求程度较低,则由一般性读者标准进行认定。同时,相较于部分比较法的“切割”,整体比较法能够在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实质性认定。依此标准和方法,可以确定文学作品情节的保护范围和程度,使其获得应有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本源、本体和境界,以"言道悖论"为其内在性的本质问题或基本问题,以"行道"、"体道"为"得道"的基本路径和思维方法,力图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道"所指示的境界的意义论或价值论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国"哲学的突破",以"所行之道"向着本源、本体和境界之"道"的理性升华为标志.而"道"作为中国"哲学的突破"的标志,则无疑是<老子>哲学的原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