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现代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有三个特点,即网络语言中混杂地方方言、高调使用"火星文"和手机短信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分析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有张扬个性、从众心理、娱乐心理、减压心理和抗争心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状态,对其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同时应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减压课等方式,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2.
胡适认为现代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古诗中"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诗就是"白话诗".这不仅混淆了诗歌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界限,也混淆了古代优秀诗歌和普通白话诗的差别.在胡适的影响下,新诗以未经艺术加工的白话语言走向了"非诗"的道路.鉴于诗歌文体对于审美语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新诗一直试图摆脱自由文体,建立文体规范.在新的成熟文体出现之前,新诗应该以必要的"诗体意识"对诗歌创作进行内在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学术语言基本规范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语言可以分为自然语言和学术语言两类.自然语言的实质是一种意象链结思维,具有明显的情感特征,是文学语言的主体;学术语言的实质是一种概念链结思维,具有明显的逻辑理性特征,是学术研究的理想工具.学术研究的实质是一种逻辑理性的思维过程,需要遵从"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相应地,学术语言必须遵从"情感中立"的基本原则,并遵守三条基本规范:即学术概念明晰的规范,行文符合逻辑的规范以及理解性规范.  相似文献   

4.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诗学中一个聚讼纷纭的根本性问题,不过,通过对儒道佛三家和朱光潜、钱钟书等现代诗学大家的语言观的考察,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梳理出一条从古典诗学语言工具论向现代诗学语言本体论转变的线索.自20世纪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朱光潜、钱钟书等学贯中西的诗学大家对脱胎于儒道佛三家的古典诗学语言工具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他们或从情思与语言的一致性入手,或从区别哲学意义与艺术意义的言意关系入手,来论证艺术语言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后,语言原乡的寻找和构建,成为文学创作中异常活跃的因素.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多重危机的存在,对汉语源头的化用,对民间性深层次话语的开掘,成为作家们构筑语言原乡的重要内容,这种努力存在于从中国大陆到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的广阔空间.而抗衡语言"暴力"的清醒意识,开放于世界语言的开阔视野等,使作家们构建的语言原乡有可能在纯正中呈现丰富.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港澳,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作家们的共同选择,将是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去复苏汉语作为语言原乡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考语言知识是一种社会制度和国家规范.作为一种"精制语言编码",高考语言知识再生产着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隐含着对考生的社会意识控制.  相似文献   

7.
语言表达中对语言规范的偏离是受限的,偏离度的问题实质上是偏离与语言规范的问题.修辞与语言规范属于不同的层面,修辞是语言的运用,属言语范畴;语言规范是语言自身体系的限定与规划,属于语言范畴.而语言规范又是一个变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着的一面.要真正把握住规范,就必须摆正规范和变异的关系,掌握零度与偏离的对立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国际学术领域,跨语言学术共同体和各种单一语言学术共同体同时并存.对此,当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各学科学者都在纷纷谈论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时,也有人提出了应该注重区分相异的语言和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不同传统规范的问题.在后一类观念里,就社会科学领域的特例来谈者远多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显然是与后者比起前者来说,接纳"新学"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传统更为完全、彻底有关.  相似文献   

9.
论汉英语用原则的侧重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勇 《天府新论》2004,(Z2):265-267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语言使用因语用原则的侧重点而凸现的差异性是相当明显的.英语对话更侧重于合作原则,而汉语对话更侧重于礼貌原则.汉语文化是一种伦理规范为基本价值标准的文化体系,伦理意识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温良恭俭让是一直信奉的个人行为规范.英语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一直重视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相应地产生了较为鲜明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汉字自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性.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中国的文字一直是贬抑多过褒扬.西方一直以"他者"形象来塑造中国文字.有学者认为中文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本文就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对中西文字进行分析比较,展现中西文字的各自优势与劣势,强调各国文字是深深根植于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与文化互为滋润,共同发展的.中文更是如此.中文的独特魅力是其屹立世界文字之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27-133
"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法律精神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公法精神的演变表现为"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当代社会中,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规范"与"事实"、"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隙罅,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些未解的难题。只有将公法精神定位于"公共服务",基于现实去完善"公共性"的限制条件,才有可能解决"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留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意会知识言传化,不仅使听者获得与言者对同一事物大致相同的理解,而且可能促使听者根据自身经验对言传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其重要特征"不可充分言传性"表明:一方面,意会知识言传化是思维与语言结合的产物,语言无法尽言思维,正常思维者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规范着思维方式和言传方式;另一方面,聆听往往不是对全部言传内容而是着重对言传要点的把握."意会知识如何言传"的主要难点表现为言者对文本言传与文本本身意义之间的涵盖问题、听者对言传内容的理解问题等.在科学语境,主要通过明确表达与隐喻方式言传意会知识.当然,意会知识难言性也存在于专业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13.
尹群  潘文 《南京社会科学》2007,(12):128-134
众多汉语委婉语词的生成和运用,是人文需求对语言发挥影响的直接产物.当遇到需要对指称对象作规避的社会需求时,人们便对客观对象进行"模糊化"、"弱化"和"美化"三种程度不同的委婉处理,从而出现同一事物有多种表达词语的现象,也使汉语词汇显得特别丰富多彩.汉语在构造委婉语词时,通常通过联想机制实现词语的替代.无论是规则联想替代还是不规则联想的替代,汉语委婉语词最终还需通过语音、词汇、修辞三种语言机制来构造.  相似文献   

14.
在"以人为本"的中国当代社会,语言和谐首先要关注人的心灵和谐,要体现"辞达而已"的原则.在心灵和谐视野下的和谐语言构建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反映规范命题的语言应以人性化表达为基点;反映公权力的语言应以保护公众私权利为准则;反映弱势群体的语言应以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为前提;标新立异的语言应以历史背景为参照.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对于德里达的批判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德里达所立足的理论前提,即对于逻辑学和修辞学之间经典关系的解构提出质疑;其次,通过阐述德里达与塞尔之间隐蔽的争论,阐明了自己对于文学语言的理解;最后,是对于德里达的继承者们所主张的“文类不确定性”的批判。本文沿着哈贝马斯对于德里达的批判思路,一方面阐明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规范语言)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阐明所谓“文类不确定性”的内在问题,进而阐明文学本质主义(无论是文学中心主义还是文学相对主义)是值得认真检讨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经几千年的探索,仍是一个神奇的未解之迷.尽管各大领域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的专家、学者对其穷尽一生心血,但不管是在二者的产生孰先孰后方面,还是二者的作用孰轻孰重问题上,仍无法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一百家争鸣的局面无疑为世人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体的来自各个领域的证据,使我们能更详尽地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对语言与思维"等同说"、语言与思维"同时共生说"、语言"关联性假说"中的一些术语及其使用进行评述,以便理清各种流派间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重要标志。自语言产生以来,它和思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就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方面而言,特别是它对于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起着物化规范、引导规范和固化规范的作用。正因如此,才有可能使人们把握哲学思维的走向,使人类思维与思想文化既处于静态;又处于动态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统一,是国家、民族统一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要前提条件。中国自有国家以来,历朝历代都重视语言的规范统一。如夏之"法言",周之"雅言",均是王朝规定的统一语言——"官话"、"普通话"。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学术分裂;各国文字异形,言语异声,不利于社会交流。孔子顶着潮流,坚持使用"雅言"教授《诗》、《书》及"执礼",对中华古代语言的统一规范是一大贡献,儒学传播广远,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晚期杂文中,有一批直接针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复古思潮而精心撰写的批评文字,其叙述方式和言说策略,迥异予以往杂文的创作思路,颇有特色.在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人何以隐隐都有一种复古倾向时,鲁迅一般先从语言分析入手,以解析当时较流行的"文言复兴"话题为基础,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来剖解文本及其裂隙,经由语言这个媒介,去探索语言主体在语言裂隙中所呈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鲁迅从语言的变迁中看到了"权势"的转移,发现了这种压迫机制产生的秘密方式,并用自己的杂文同参与生产这种压迫机制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师长)开展论争.  相似文献   

20.
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目前在我国汉语语言学界尚存很大争议.本文旨在介绍若干外语中的"字母词"相关情况,重点介绍这些外语中的相关语音规范,试图为汉语"字母词"语音规范的制定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