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2.
通过词义、句法语义和音义匹配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发现上古汉语中存在一些“方式+结果”动词,包括表致死义的“弑”类动词,表断折义的“截、斩、拉”,表分离义的“剖”,表使出义的“抉”,以及通过音变构词派生出的“贯_去、染_去”。这些动词所处的语义场中通常存在一个作为上位词的“致使+结果”动词,且在上古汉语中都没有相配的表状态...  相似文献   

3.
“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VP”格式在语义表达方面,表达背离性的“结果义”和一致性的“行为义”;在语用功能方面,该格式普遍具有凸显“VP”的功能,同时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还具有特殊的“反驳”功能;在句式联系方面,表“结果义”的“死活+VP”格式不能形成取舍句,而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一般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4.
以学界广为关注的“S(是)AV(())的”句式为例,重点分析“(是)……的”类句式在语境、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所显示的不同已然义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外关于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句法语义角度对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进行分析。对于VP的研究主要根据句式中"为"的不同分出五种格式,即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引进导致积极结果动作的承受者、引进心理活动关心(关涉)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重点分析每种格式中与介词"为"搭配的核心动词。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多义词head构成的复合词的句法结构、词义关系、语义变化以及词素义的变异进行了考察,并从认知角度予以分析。研究发现:(1)在多义词head的复合词中,句法复合词和非句法复合词各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句法复合词基本上为偏正式结构;(2)多义词复合词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并形成语义变化,其变化类型主要包括:并义类、综义类和变义类;(3)head复合词绝大部分为双词素复合词,其中X+head型复合词大多为离心构式、变义类复合词,head+X型复合词大多为向心构式、并义类或综义类复合词;(4)多义词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有关,转喻思维在组成head复合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  相似文献   

7.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有+NP+VP”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是一个特殊的二价动词,可以作为动核去构成各种句式。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有+NP+VP”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有”包括“没有、没”。一、“有+NP+VP”的句法特点“有+NP+VP”可以独立成句,有时也充当句中的某一个成分...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以语义临摹性之“距离原则”为理论指导,主要尝试探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两种句法格式在语序形成中的语义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双重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同时用来说明主语,第一谓语通常由实义动词表示,说明主语实施的某一特定的行为过程;第二谓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或过去分词充当,说明主语处于某种状态时所具有的特征情况或身份。句法结构上,双重谓语是一种“动词+(宾语+)形容词(名词、过去分词等)”结构,它与“复合谓语”、“复合宾语”及“动状”结构的表层形式很相似。本文旨在探讨区别双重谓语与上述几种相似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3.
句法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Ambiguity)在R.R.DHarmanF.C.Stoke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结构如果是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结构有歧义或二义性。”(P17)因为产生歧义的多半是一些个别的词或短语(词组),也有人把它称为‘biaswords’(使人误入歧途的短语),语言学界也有人把“歧义”分为“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句法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变换为不同的结构体,属句法平面,语境歧义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是作家或说话人因一定表达效果的需要为烘…  相似文献   

14.
“眼看着”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主观判断性、不如意性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眼看着”既能用于现在完成体,也能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眼看着”在清代词汇化为副词,句法位置的变化、“看”的语义虚化与隐喻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能量”是科学术语中的一个“高能”热词。其流行速度快,流行时间较长,使用域广,尤其频见于各类评论篇章。“正能量”的语义(尤指联想意义)颇丰,在反映义中,其基本义较为抽象,附加义较为显豁。其中“正”兼具基本义和附加义。“正能量”的认知语义是其成为一个高能热词的重要基础。“正能量”作为科学术语这一社会方言的某些底层遗留,有较强的句法功能,可做多种句法成分;它还具有颇强的心理现实性,这些是“正能量”得以流行和继续“走红”的重要理据。鉴于“正能量”的流行,可以预测:科技领域的某些“高能”语词还会渗透传播到社会生活领域中来。  相似文献   

17.
英汉动词“结果”义概念化方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其动词“结果”义概念化的方式可能存在异同。概念化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有关词语的语法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中“结果”义常常综合地表达在动词中,而汉语则偏向于分析地采用“动词+小词”的形式表达;同时,根据汉语动词“结果”义概念化对句法系统的影响,说明了现代汉语句子信息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中国古代的分数表达形式,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指出七种①。它们是:第一式母数+分+名词+之+子数第一式母数+名词+之+子数第三式母数+分+之+子数第四式母数+之+子数。第五式母数+分+子数第六式母数+名词+子数+名词第七式母数+子数(二)除了《高等国文法》所列举的七种古汉语分数表示法格式以外,笔者还发现一种格式,它是“分母(即母数)+分+名词+分子(即子数)”式。如:①木,晨始见,去日半次,顺,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二日、(《汉书·律历志》)②水,展始见,去日半次。………顺,疾,日行…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事实入手,把“有+VP”分为两类:一类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VP1”),一类不能受其修饰(“有+VP2”)。主体部分对这两类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解释造成两类结构与程度副词结合状况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列举相关例子分析说明“NP了”和“都NP了”两个句法格式的不同,其不同主要有:一是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在语法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二是能进入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中的“N”并非等同的,通过分析可知,两种句法格式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副词“都”在整句话中的语义特征的作用.分析得出“都”是一个语气副词,其在句中起表达主观量高于客观量的情感色彩并使话语生动、目的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