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璀璨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蝇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人物都是孩子,但它的象征意味却是复杂和深远的.它通过虚构的文本和假想的未来故事背景,构筑起了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因此成了学术界长期争相评议的焦点.而在文本的虚构性与主题的重构性之间起到重要的过渡、连接作用的,正是这部小说有机象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蝇王>文本构建的重要艺术手法,小说以未来时间开头,以原始时间延续,以现代时间结尾,形成一种独特的原始与现代交融的时间变奏.这种未来-原始-现代的时间变奏,与戈尔丁前三部小说<蝇王>、<继承人>以及<品彻·马丁>的背景时间达成默契,而与<蝇王>本身的明暗对比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借助这种独特的时间建构,戈尔丁深刻地阐明了人性恶的无时间性,表现出他对历史进化论的怀疑.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不管是早期反映荒岛儿童生活的<蝇王>,还是后期表现当代成人生活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宗教与人性问题,亦即:人的弃神和人性的邪恶,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堕落和死亡结局.因此,揭示戈尔丁的宗教与人性观,对于研究探讨戈尔丁的小说主题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小说反"荒岛版"的写作思路、原始场景描写和现实主义主题使其蕴涵着多样的原型模式。本文拟从圣经视角溯源小说的场景、人物、动植物以及主题神话原型,诠释文本中圣经原型的象征意义,深化理解作者刻意描写人性堕落显恶、呼唤赎救回归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威廉·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了一个严肃而永恒的主题——人性善恶。他试图从人性的缺陷中探寻社会症结的所在,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人性的阴暗面。通过对《蝇王》中频繁出现的野兽的定位和诠释,进一步深化对《蝇王〉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借助自己的假想探讨人性恶这一原型主题。本文通过对《圣经》原型意象、荣格原型理论及作品中相仿的原型人物、原型情境等的分析,认为《蝇王》人性恶主题具有原始性、遗传性、本能性、典型性等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蝇王》的主题是彻底的悲痛。作者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这个主题。杰克的行为是人性邪恶一面的表露。蝇王首先象征了人性的邪恶的一面。拉尔夫等人理性的软弱无力,让杰克的狂热战胜的亨实使我们不得不想起20世纪理性的衰落和非理性的兴起。戈尔丁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现象,而蝇王又象征着非理性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中,原型是文学作品中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的"黑暗","光"等意象贯穿整部小说,更加凸显了小说爱的主题以及人性两面性的特征,从而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威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激烈争论,其中小说女性缺场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传统女性主义批评视之为男性主义经典,戈尔丁被冠以男性至上主义者.但是,从<蝇王>的立意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写作特征,以及从戈尔丁的家庭背景和他其余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新的思考,可知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0.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哲理性小说.戈尔丁认为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正是这种兽性在一定的环境下会使人失去理性,会导致残酷野蛮的杀戮.从恶、理性、暴力以及救赎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戈尔丁关于人类生存境况的观点,启发人们思考人类的前途,确保人类社会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蝇王》是一部批判人性恶的力作。本文简要介绍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由此衍生 的原型论和文学评论中的原型批判理论,然后通过三个相似点来证明小说《蝇王》中杰克的原型就是古 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  相似文献   

12.
《蝇王》自1954年发表以来,大多数有关评论集中讨论了该书的性恶论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哲学、社会和政治含义。本文在进一步探讨《蝇王》的性恶论主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的理性和赎救主题,指出被一般评论所忽视的人物形象西蒙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救世主形象,而且这一形象蕴含着现代人理性的泯灭和理想人格的隐退乃至消逝;《蝇王》的根本寓义并不在于人性邪恶的本身,而在于同邪恶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二战后世界文坛颇有份量的一部小说。小说因女性角色缺席而历来颇受争议。女性缺席实际上是英国荒岛文学的一大传统,《蝇王》并未冒天下之大不韪。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人性之恶——也为女性缺席留取了可商榷的空间,而小说结尾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暗示了女性缺席只是表面现象:正是女性缺席突出了其在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4.
针对《蝇王》这部现代寓言式小说,探究威廉·戈尔丁"性本恶"思想的渊源与局限性,指出西方的原罪思想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从"野兽"蝇王的胜利与"善的代表"西蒙的遇害所反射出的近代民主制度入手,分析童真的美好与人性的堕落之间的反差意义,试图深度挖掘原作所反映的人性本恶,以及在性本恶主题笼罩下如何品味故事结尾所赋予的人性向善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戈尔丁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进行文化阐释.以<蝇王>为例解读戈尔丁小说中姓名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进而揭示<蝇王>人物姓名的原型意义;以<品彻@马丁>为语料揭示姓名与作品主题的关联,以姓名变化为线索对品彻@马丁的二度死亡之谜进行破解,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姓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寓言。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揭示了小说“人性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小说《蝇王》探索了在文明的遮盖下人性本来固有的邪恶,并通过现实的表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戈尔丁的战争经历确定了他作品的主题以及他看待人和人性本质的观点。战争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仅是社会的缺陷,还有人性的缺陷导致了人类的悲剧。戈尔丁认为人类不断毁掉建立更美好世界的机会,这不是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去做,而是人性恶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19.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