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谢维扬 《社会科学》2013,(4):146-149
清华简《楚居》在记述季连事迹时作为季连的关系人提到了"盘庚",有学者因而认为传说人物季连活动的年代应向后推差不多七百年至商后期。但因很难同时将传说中季连同时代人的活动年代全部改过;传世文献关于季连所处时代的记述几无异说;将《楚居》中"盘庚"读为商王盘庚,在有关事实的关系方面也还有可斟酌之处,故《楚居》关于季连记述的确切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楚居》和传世文献提供了楚先祖的年代信息。楚先祖在性质上是传说人物而非是历史人物。季连的年代上限为虞夏之时,下限为商代晚期,具体为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时期,考古年代大致为殷墟二期。穴熊的年代上限为廪辛、康丁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三期,下限为帝乙时期或周文王早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早。丽季出现于穴熊晚期,与穴熊的时代有部分重合,约当殷墟三期偏晚,商武乙、文丁时期,其下限为周文王晚期或帝辛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晚。熊狂的年代应为周初武、成之交。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先秦楚人族姓应该有二,一为“学”,一为“熊”。《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索隐》引《世本》也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那么,楚的族姓应该是“芈”。然而楚的先世由穴熊(季连之孙)开始,姓名上都有“熊”字。除穴熊、(?)熊的“熊”字缀于后外,鬻熊子熊丽以下,都以“熊”冠于首。虽然《楚世家》特别声明熊绎(熊丽之孙)受周成王封于楚蛮,“姓芈氏”,但是由于楚的世系诸王一概称作“熊某”,所以后代学人有不少认为楚的族姓为“熊”。据李平心先生说,楚既为熊姓又为芈姓,因为“古代方国往往有两个以上姓  相似文献   

4.
吴伊琼 《理论界》2013,(1):149-152
通过对《九歌·山鬼》种种读法进行梳理与比较,认为该诗是楚巫祭祀乐舞时女巫取悦男神的祀神歌辞,由女巫和男巫饰演的男神对唱。《山鬼》文本中蕴含着"人神相恋"的神话原型,根据弗雷泽的观点,神话反映的实际上是未开化时期人们焚烧或曝晒巫师以求雨的交感巫术及神婚的顺势或模拟巫术之交叉体现。中国后世以"等待"为主题的候人诗歌文学传统,或受到了该神话原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楚居》是出土文献中一篇有关楚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两年多来,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撰写文章加以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有关楚族起源的问题。笔者读了这两年来发表的有关《楚居》与楚族族源的论文后,颇觉意外,同样根据一篇出土文献,学者们作出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大体有淅川说、关中说、湖北说与中原说诸种。这固然因《楚居》中所涉及的古地名可能和今日学者们考释的地名在文字的记录上差别较大外,应当也和学者们在楚族源流及迁徙过程认知的不同有关。笔者通过对《楚居》及相关信史资料对比考辨,认同黄灵庚先生的"楚族起源于中原"说。  相似文献   

6.
从楚的历史发展看楚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自始至终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为丰富的古籍和考古材料所证明。本文仅从楚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这种关系作一初步研讨。一“远接商周祚最长”。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哀郢》一诗中,对楚国历史源远流长所发出的感叹。我们如果把传说时代也算在内,楚的历史就更早更古了。古代传说,楚之先祖是黄帝的后裔。据《史记·楚世家》,楚为芈姓,其始祖为季连;季连以下过了两代,“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的神巫角色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的神巫季成和巫成都是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巫巫成为原型,从他们的称谓及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天运>中的巫成借用了神巫的原名,作为传道者得到肯定;<应帝王>中的季威作为得道者壶子的陪衬而被否定,他的称谓是对巫成之名的改造.<庄子>对出于同一原型的两个角色态度迥异,是论道的需要.描写两位巫师的词语,或突出其神异性,或借助词语歧义隐晦表达观点.由于<庄子>出自多人之手,对巫师所持的态度时有矛盾,但先秦巫术的发展状况和庄子学派的哲学理念,则是这一现象深层的社会原因.<庄子>对巫师角色的艺术塑造,体现出先秦哲人超越巫术的理性精神及其文章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8.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9.
考察《左传》,韩宣子说"周礼尽在鲁矣",是在"观书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鲁国较好地保存了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鲁国守礼的事实。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国周礼的崩坏情况比大多数国家都严重,周礼亦不在鲁。是以,"周礼在鲁"之论成立的条件应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时鲁国对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况,其实质是"礼书在鲁;"或指春秋之后礼学在鲁国的兴起情况,其实质是"礼学在鲁"。  相似文献   

10.
陈立柱 《学术界》2012,(11):108-117,284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对楚都形成三面包抄态势,说明楚王不迁都无以自安,此与《六国年表》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还有,《战国策》记楚令尹春申君言"魏、齐新怨楚",以及春申君让出寿春封邑以建设新楚都等,可以进一步说明楚与魏、齐之矛盾,及匆忙迁徙后之考虑。《韩非子》、《战国策》为先秦旧籍,有关记载也可以和其它文献资料相对证,足以信人。再说《六国年表》所述有早期官方谱牒历记以为参照,较之纪传可信度要高,文字简短,传抄误写的可能性亦小,不可随意否定。钜阳的位置大略当今阜阳市以北颍、淝二水间,正当郢陈南下江淮的冲要地带。  相似文献   

11.
邱崇 《船山学刊》2012,(1):89-92
《周易》的"离"卦是战争卦。卦名的"离"通"丽",意为附丽,对于此卦而言指百姓附丽于君主。爻辞中"离"字本字当为"離",意指仓庚,用鸟占来预测吉凶。"离"卦讲述了一个部族在入侵之后,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复仇成功的故事,重点要突出复仇成功的原因在于附丽于王,对应于《序卦》所言"离,丽也。"《说卦》中的"离为甲胄,为戈兵。""离"卦传的解释合乎经的原意,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楚越两族二千年前已融合于汉族,成为汉族来源的历史民族。而从他们的历史来源追究起来,仍然可以分清这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有人依据《汉书》地理志上的一段注文,说楚越同祖同源。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汉书》注文的主要论点,是引证《世本》、《国语》的原文来驳斥越族并非夏族的后代,可是引文没有注明,容易引起误解。如果说楚越历史关系密切是可以的,但关系密切并不等于同源。比如《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并没有说六子都  相似文献   

13.
“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活动。根据商代卜辞的记载,商王曾祝于宗庙,祭祀自然神时有“册祝”的形式,有些祝祈是为了消除灾祸。  相似文献   

14.
论楚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楚国家的形成,是楚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为止,研究这一问题,除了学术界对国家形成的标准的意见不一致而外,在史料方面亦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由于这一课题直接关系到整个楚人社会性质及各项制度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应努力弄清其真相.故作此文,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楚族的兴起及对邻人的统治楚人始祖是季连.《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溃(嬇),是生六子."六曰季连,是为半姓,楚是也."从此条引文看,季连之世已知其母,亦知其父,季连以后又有以父子相承为主的世系,是知楚人自季连开始逐渐从父系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父系家族.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周易》的民本思想崔波(郑州大学)《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周易》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十分突出。"民"宇,在《易传》出现31次,称"万民"的3次。经文不见,都出自传文。《周...  相似文献   

16.
盟誓是我国古代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影响波及古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记载我国古代君王文告与君臣活动的《尚书》为例,全书共58篇,其中以盟誓为主要内容的就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等5篇之多。《史记  相似文献   

17.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18.
荆楚释名     
有这样一段传说:楚的始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之孙,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为帝喾高辛当“火正”的官,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给起了一个名号,叫祝融。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六日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宗,季连之后鬻熊,因“博学有道”。周文王拜为师。鬻熊生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周王室论功行赏,封熊绎于楚蛮,划疆封界,国号日荆。荆楚的称号,早在商代就有了。《诗经》里称为“蛮荆”或“荆楚”。楚国为什么叫楚?又为什么叫荆?《诗经》里有“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荆楚与南乡是否有联系?楚,是否可作南方解?后汉史  相似文献   

19.
文献记载我国上古各族的历史,涉于神话和传说,这于楚族也不例外。因此,在认真清理楚族早期历史的过程中,有一个用科学态度对待有关神话和传说的问题。这就是要批沙拣金,从大量纷纭杂乱的文献记载中,剔出封建迷信和后人附会的成分,提炼出可信的楚族早期历史。拙文《“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旨在从前人岐异的记载中,探索周楚早期关系的一段历史,说明“鬻熊为文王师”的“师”即是文献和金文  相似文献   

20.
《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包括"简别"和"融会"两个方面,"简别"即对"大乘"与"小乘"以及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三乘之间的差异和优劣的判析;"融会"则是以"一乘"或"佛乘"来统摄大小诸乘,使一切众生皆入佛道,获得究竟涅槃。《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受到了《十住毗婆沙论》和《涅槃经》等经论的影响,与后来的华严宗的"别教一乘"思想有很大差异。这种独特的一乘思想对理解中国佛教中的一乘思想的嬗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