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诸伟奇 《学术界》2023,(11):201-209
《三游诗》是方以智于清康熙六年福建之行所作的诗集,含《石鼓游》《九漈游》《武夷游》,因清廷禁毁,此书三百余年散佚不传。2021年发现此书藏于上海图书馆。通过对该书版本的考察和被“深藏”缘由的分析,该书的写作、刊刻时间及传存情况得以确定。从文本所展示的内容,可以知晓方以智“三游”本事并体悟其晚期的诗歌特色。方以智或寓精神于山水,或藏哲理于诗篇,或以游藏迹,寻觅“知音”。结合方以智晚年行踪及当时遗民动止,可于诗中探得可靠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方以智的認識論 (一)关于方以智的认識論問題,侯外庐先生在《东西均·序言》里讲: “在思維与存在的关系問題上,方以智最光輝的命題是薪火的比喩。他說:‘火固烈于薪,欲絕物以存心,犹絕薪而举火也,烏乎可?’<道艺篇>。人类的思維活动,即能思的‘心’,是依存于物质存在的,‘本一气耳,緣气生生,所以为气,呼之曰心’<尽心篇>。这里用薪火来比喻物与心,比古代无神論者以烛火喩形神更为明确,在理論上提高了一步”。在这里,侯先生虽未明确說出方以智是唯物論,但其言外之意很清楚,认为方以智用薪火喩物、心,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可是这样认識是有問題的。第一,我們知道,思維与自然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形形色色,千状万态,但它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而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最主要的也是要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样回答和表述的。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名人、学者、又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很多。他的哲学思想怎样?论者都以为是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我过去也写过《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探讨》(连载于《江淮评论》一九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学者著文或著书论证,陆续增多,甚至日本、美国的学者也有加入这个行列的。但除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坂出祥伸所著《方以智的思想》依据《物理小识》里“心之所至,即理之所至”这种说法,论证方以智思想是唯心主义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方以智的哲学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有的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火的一元论;有的认为它是唯物主义气的一元论。极少数认为方以智的思想早期是唯物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思想,对近世日本颇有影响。早在十七世纪,当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时,就被该国的一些学者所接受,如新井白石(1657——1725)仿《通雅》而作《东雅》;三浦梅园(1723——1789)于其重要著作《赘语》内引用《物理小识》近二十次。在当代,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的日本学者,亦不乏其人。他们的研究,或象岛田虔次那样,将方以智的思想与三浦梅园的思想加以比较;或象小川睛久一般,探讨方以智的“通几”与易学的关联。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以智的,当推关西大学中国哲学的主任教授坂出祥伸的《方以智的思想》。这篇力作,不但资料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观点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我正是从对友邦学者的观点加以反思以  相似文献   

7.
由梁启超肇其端,中经侯外庐先生大力抉发,方以智的思想在近60余年的时间内被学界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挖掘。而这之中,其"质测"与"通几"之学则是被研究的主要方面。综合分析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诸多研究,并征诸方以智的具体原典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方法论层面的立意与考察才是理解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内核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周勤勤 《学术界》2023,(12):60-68
考察方以智《东西均》《一贯问答》《周易时论合编·图像几表》和《易余》对于“∴”的论说,可以推断出“∴说”的大致内容和“∴”的思维模式内涵,即公因反因观、“尽天地古今皆二”的辩证法思想、“三为约法”和集大成的方法论。“∴”的思维模式是方以智“均的哲学”方法论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哲学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提出了自已的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则转向唯心主义。在他的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晦幽的形而上学观点错综交织,这便造成了方以智哲学的复杂面貌。我们应当对方以智的哲学给以辩证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晚年事迹,因易代之际,载记多所讳言,学人钩稽索引犹未睹其全豹。1962年予与李仪真君撰《方以智死难事迹考》(载《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1.
戴长江  刘金柱 《河北学刊》2007,27(1):126-130
退之之于大颠,永叔之于居讷,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公案,其真实面目如何,后人已难以辨清。正史所载不外是二子的卫道故事和言辞,而关于二人与僧徒之交往,只能从其诗文中进行推测。晚年归释说,主要出自佛门典籍,出于利益考虑,佛门之记载必定多有美化自己的用意,当不足取信。但结合作品和史书记载,发现佛门编造的故事竟也入情入理,可见佛教为了发展和生存,确实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2.
<正> 方以智与王夫之的友谊到底开始于何时何地?长期以来,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我的这篇文章虽企图了结这桩公案,但能否达到目的,还有待同志们的评断和指教。一、以智与夫之不可能订交于武冈关于方以智与王夫之订交的时间和地点,最早的记载是:“以智寓居新宁,复移居武冈之洞口。其居武冈时与衡阳王夫之善。既为僧青原,以书招夫之甚勤,最后有‘时乎不再来’之语。夫之复书云不能披缁以行。寓意赫蹏,意难即白,而以智下世矣。见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东西均》,是在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察、抽象和体悟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科学抽象,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作了比较科学的阐释;其精髓在于:不落有无、正反相因、相夺相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具有客观实在性、思辨性、超越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范式。方以智圆伊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华民族"无极而太极,乾坤并建,阴阳和合,相反相成,求异存同,世界大同"的系统思辨,有重要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朴素唯物论的超越和新开拓,对于加深理解唯物辩证法,提高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数鸣先生在《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一文中认为:方以智就其世界观来说是唯心主义者。根据是:方以智认定天地以前就存在一个独立的先天,他称为“混沌”,有时又称为“太极”、“所以”。(见《江淮论坛》一九八〇年第二期)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方以智哲学的性质,国内学术界目前存在着三种看法:(一)认为是唯物辩证的;(二)认为是唯心形而上学的;(三)认为早期是唯物辩证的,晚年转向唯心形而上学。我认为造成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从方以智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去认识和把握它的性质和特点。方以智为了打破明末王学的学术风气,以易学为核心,改铸  相似文献   

16.
《江淮论坛》1980年第2期所载《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一文,笔者读后,启迪颇深,受益非浅。惟对方以智世界观的认识,笔者则不敢苟同。分歧之处,愿假拙文刊出,以就教于方家、学者和马数鸣先生。因为马文所探讨的方以智的哲学思想来自《东西均》,因此,木文也就围绕这一著作,加以辩论。  相似文献   

17.
陈名夏与方以智、阎尔梅三人在明清易代之中虽然政治选择不同,但并没有导致他们背弃相互之间的友情。从陈名夏与方以智、阎尔梅入清以后的诗文酬唱中,读者可以看出乱世友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吸收了《周易》及道家、儒家等学派对道的解读,提出了道即自然变易的中道,并认为这一道为三教及百家诸派以不同的学术方式诠释着,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复合式道统谱系,从而超越了儒家以尧、舜、孔、孟为核心谱系的单线条道统模式。从学术心理上探究,这种超越性的道统观是方以智内心深处奉儒家为正统的保守政治信仰与融三教百家于一炉的开放学术思维之间冲突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诗学嬗变中有重要作用,其诗学也长期受人关注.然而仍有一些重要思想为学界所忽视.方以智被学界忽视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肯定变诗的价值与地位,尤其是肯定盛世变诗的意义;重视诗歌的声律,认为声音可以通于诗之神;重视取法于前人,但同时要超越于前人之成法.他还以为,诗歌的情感只有达到能使人为之生、为之死的程度,才能感动读者,但不要沉溺于情感而不可自拔,要能够节制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见解多有深刻的辩证性,不仅是对传统诗论的反思,而且大都伴随着对明代主要文学现象台阁体、七子派、公安派、竞陵派等经验的总结,有的思想还直接开启了清代桐城派的重要文论.其在思维方式上则能够兼综百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明代文坛门户纷争的恶习.对这些诗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方以智诗学思想在当时的独特价值及明末清初文学思想的嬗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蒋国保同志的《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最近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地分析方以智的生平及其思想,提出了不少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