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紧箍咒"本义是一种只用来念的咒语,文章从认知隐喻角度并基于大规模封闭语料库的数量统计,论证了其比喻引申义[+金箍]的嬗变理据以及由此导致的词语搭配范围的扩展.书面形式上还存在"金箍咒"一词,基于<汉语大词典>讨论了二者的语义发展轨迹,将其定性为一对等值异形词,文章最后从词典学角度给出了辞书中如何处理标注该异形词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8,5(3):123-130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谢雍君 《学术研究》2008,2(3):131-137
在明清时期,阅读戏曲作品和观赏戏曲演出是女性接受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至情"的哲理启发、情爱的心理感染和自觉的伦理意识,构成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于戏曲演出的直观性和戏曲语言的通俗性,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利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充分发挥"能感人"的审美功能.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相比,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具有显著、广泛、深层、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生活市场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程度愈演愈烈,而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的危机却越来越难以挽回。然而,传统戏曲在所谓的"草根阶层",仍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民间戏曲爱好者在人员构成、组织形式、心理动因、审美意向、文化内涵等方面拥有独自的特点。非功利的艺术诉求、质朴纯真的生命美学、深厚温馨的家园情结、抱团取暖的修禊意识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礼失求诸野",充分发掘底层民众的戏曲文化内涵可以从根本上繁荣民族传统戏曲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从甜蜜爱人到"闹心的孩子"大刘和芊芊结婚半年了,个中滋味只有大刘自己清楚,他感觉婚姻像一道魔法门,人们一旦走进去就像被施了咒语,整个人都会变得不同。比如芊芊,结婚前温柔懂事、和顺可爱,可结婚之后,她就较上了劲,各种找茬,总是找由头和他闹腾。大刘加班,要发视频给她,她才肯相信;过节更让大刘头疼,婆家娘家拎不清;碰上大刘想看球赛,芊芊想看电视剧,一个电视不够看,各看各的吧,芊芊就会委屈说大刘不愿意陪她,结了婚就不再宝贝她了……期待中的"太平日子",他一天都没过上。  相似文献   

6.
当前,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受众阅读和欣赏戏曲的习惯产生了主体的全民性、媒介的多元性、时空的随意性和方式的交互性等变化。戏曲的传播必须借助数字化机遇,寻求改革和创新。在"振兴戏曲"口号的感召下,必须利用先进的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手段,从内容、形式上进行革新和拓展,加速媒介融合的进程,并积极寻求与其他文艺样式的融合,为戏曲的传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唯其如此,戏曲艺术才能适应时代与人民需要的步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欣赏习惯与不断增长的审美渴求。  相似文献   

7.
"紧箍咒"本义是一种只用来念的咒语,文章从认知隐喻角度并基于大规模封闭语料库的数量统计,论证了其比喻引申义[+金箍]的嬗变理据以及由此导致的词语搭配范围的扩展。书面形式上还存在"金箍咒"一词,基于《汉语大词典》讨论了二者的语义发展轨迹,将其定性为一对等值异形词,文章最后从词典学角度给出了辞书中如何处理标注该异形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周易>义理及<周易>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周易>卜卦事象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采撷<周易>及卜卦事象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下面笔者从具体作品出发,对上述现象略加考论,以求教于<周易>学及戏曲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9.
刘于锋 《学术论坛》2012,35(8):90-94
王国维先生对戏曲概念的辨析以及新的戏曲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曲研究新模式。王国维认为戏曲起源于歌舞,同时确立"戏曲"、"戏剧"、"真戏曲"、"真戏剧"等概念,认为真正的戏曲成于宋元。王国维的戏曲史观,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近30年引发了学者对于戏曲起源、形成与本质等问题的多次反思与探讨。学术论争经历的百年学术递嬗,也是对中国民族戏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研究者没有囿于一家之成说,反而走向了多元化和开放性,成为戏曲研究中的百年学案。这也应该是学术史论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咒愿作为区分佛教仪式是修持仪式还是斋供仪式的标准,既是佛教斋供仪式的核心元素,也是佛教仪式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咒愿出现后,产生了多种种类、方式和内容,而“咒愿达襯”、“哒嚫咒愿”、“行香咒愿”、“叹佛咒愿”、“叹佛”、“叹佛宣疏”、“叹德宣疏”、“庄严”、“回向”、“庄严回向”、“发愿”等均为对咒愿的不同表述方式.与这些...  相似文献   

11.
王琰 《北方论丛》2015,(2):140-143
网络及其由网络诞生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存样态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各种影响在实践中又表现为种种悖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人类生存真实样态,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及其结合,边界与无边界之间,无序与有序之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悖论性表现,又可归结为网络文化与人类生存样态的真实关系。消除这些悖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做的工作应当是尽最大可能降低网络及其文化的负面效应,让网络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对人类的生存样态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崔平 《河北学刊》2007,27(2):178-182
我们对文化究竟可以形成几种知识?这一问题决定了如何选择文化认识的反思路径。一切人文存在最终都被精神存在的普遍形式所制约,由普遍概念和特殊内容结合而构成,二者要求不同的认识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逻辑特性。而精神的自由本性不允许像在自然认识中那样,在人文认识中对人文存在特殊内容拟制和增设存在普遍性,因而形成的只能是特殊历史知识。相反,关于概念所形成的却是普遍构成知识,是唯一能够满足知识的普遍性要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简析发展中的美国英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美国英语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传统英语的一种重要变体。特别是在拼写、词汇、语法及俚语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点,使美国英语较之传统英语相比更为活跃,也更加便于流传。  相似文献   

14.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和谐社区的建设要从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入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建设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互补的新型社区文化,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文化中介组织,处理好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等几方面。同时,还要以“重在建设”为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塔的源流、形制进行考辨 ,梳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脉络 ,从哲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塔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揭示出了中国塔文化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当今一个传播形式的新特点就是,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移深入,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以往媒介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媒介文化。对于当前的新媒介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制极其规律的探索,必将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专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地打上了行业经济文化的烙印。井盐文化是井盐业兴起、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和行业文化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特定的品质。千年盐都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而发展。城市文化与精神的积淀与彰显相辅相成,辨证统一,这是今天研究井盐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所应该充分认识的一个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18.
Educational scholars claim that teacher morale has suffered from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and constrained professionalism, but exactly what is most diminished by these pressures remains unclear. Drawing on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public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hurt teacher morale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turnover by undermining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by diminishing teacher cooperation and trust. We find support for this hypothesis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 in 2011–12, and a follow-up survey from 2012–13. The analyses test whether a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comprised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buffers the impact of these pressures that diminish teacher morale. Counter to past research, we find that a strong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does not buffer teachers from the ill effects of negative workplace conditions in the form of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We also find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in the form of district dismissa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ikelihood of teachers leaving their school, and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mitigated by strong professional culture. We conclud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partly undermine goals of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equity in public schools by sowing seeds of teacher dissatisfa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eacher turnover, thus thwar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truggling schools.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