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成果和重要突破,包括确立了法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立法体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治国理念。我国法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了我国法制理论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2.
田茂兴 《理论界》2009,(1):82-83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涵,为深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供了指导方向,是我国改革放开3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该坚持"人本法律观",以公平正义为基本理念,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民主、科学、合理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3.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和关于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他反复强调,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是司法判决可接受性概念的理论来源,它关心裁判听众对裁判的态度,强调判决通过修辞对听众的说服;说服不能保证裁判证成的合理性,因此需强调以体现交往理性的法律商谈为路径去实现合理的可接受性。修辞论辩作为一种具体方法论,是对逻辑功能缺陷的填补和主体行为的互动;以法律修辞的方式可提升司法判决的合理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立法工作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为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部门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其中,制定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成为当前民族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成果,其构建的历史起点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表现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逻辑肇始,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现实起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动力源头。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社会保障法制化对完善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问题,包括立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立法层次低、法律救济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滞后等等,因而有必要在现有社会保障法律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立法、执法与司法环节,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体制,使农民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充分地实现,从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非所有的人民主体都能够成为法律主体。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理性经济,使人民具有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主体,以逐步实现法律主体与人民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法律效益之文化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益之文化学探讨刘旺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此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但另一方面,“法律向社会实际生活诸领域的推进和渗透却...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修辞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法官依法裁判后的一种正当性包装,有利于以较小成本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在西方,严格守法观念的历史积淀,促使修辞在司法过程中发挥作用始终以遵守法律为前提条件,修辞是提高判决可接受程度的合理方法。但在中国,由于严格守法观念的缺失,单一强调修辞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消解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不利于普遍守法观念的培养。在中国提倡法律修辞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必须以遵守程序性论证规则为前提条件。法官必须在依法裁判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修辞手段说服听众顺利接受判决。这样可使司法裁判既能彰显法律正义,又具有良好的社会实效。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本世纪末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引导、规范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大批法律,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在经济领域的法律还很不完备,特别是民族地区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尤嫌不足。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步,做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统一,甚至超前,以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导向、规范和保障。全国是这样,民族地区更应加强民族立法、经济立法,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与法制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精神对法制建设具有规导作用,法制建设对人文精神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人文精神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为弥补和重构人文精神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略论政策对法律权威的负面影响姚锐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使国家的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树立法律的权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法律没有足够的权威,就难以使人们普遍服从,难以在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而没有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法律的实施就失去了可靠的保障。几年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差甚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当前,要注意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问题,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地在公报中写上:“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始沿着蓬勃发展的正确轨道前进,几年来,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建国35年的实践,特别是粉碎江青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简称《行政诉讼法》)是我国的基本法之一,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搞好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全党发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传大号召,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时期。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健全和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20.
王灿 《学术探索》2015,(2):4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建设法治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为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和冷静地看到在完整的法律制度之下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一面,由于快速立法所导致的法律之间不一致、不衔接、相抵触、相矛盾等法律冲突的局面大量存在并呈现出蔓延和扩张之势。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深刻挑战正在成为我国贯彻落实法治中国的前进障碍和现实危机,为此有必要引起我们法律学人广泛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