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四年来,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恢复生态环境、拓宽致富渠道、减轻人口压力、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扶贫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同时,也存在搬迁规模与安置能力矛盾突出、资金紧缺、迁出群众生产能力差、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土地开发面积不足以及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政策保障的高度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工作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对于加快宁夏跨越式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迁移机制的详细阐述,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动生态移民建设和后续移民安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地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发现农地建设与经营成本负担是制约生态移民迁入地发展的主因。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章探讨了生态移民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提出采取“农地收购”、“招募式移民安置与农地产业化经营模式”是解决当前农地短缺和生态移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投资型补偿与安置模式:概念、制度创新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民安置始终是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投资型补偿与安置模式为解决移民长期稳定与致富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发展成果共享的时代要求,适应农村土地资本化经营的趋势,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大规模移民安置所产生的贫困风险,恢复和保障移民的基本收入来源,逐步改善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实现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宁夏吊庄移民实践中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庄移民”是宁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持续实施的一项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对宁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以宁夏“吊庄移民”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基础,从移民区开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吊庄移民”过程中实现经济、生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宁夏处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生态脆弱,生态建设难度大,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借鉴东部典型区域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梳理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绿色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改革政府考核机制、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宁夏处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生态脆弱,生态建设难度大,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借鉴东部典型区域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梳理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绿色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改革政府考核机制、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宁夏10个生态移民点为例,对迁移后的309名移民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变迁与未变迁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变迁与未变迁及不同迁入时间的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移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影响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相互影响.针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社会适应状况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口迁移则可能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影响的移民类型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移民自发迁移以及因减缓干旱而实施工程非自愿移民这三大类型的人口迁移,分析每种类型的人口迁移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以及气候变化因素作用于人口迁移的机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灾害的关联性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自发迁移的关系性最强,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次之,非自愿移民又次之,而自发移民和政府主导下的移民都属于自愿移民,而气候工程所导致的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移民的类型都与气候变化/灾害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生态移民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地区分布、迁出地与迁入地二元结构及对非农产业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移民对宁夏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并提出要从完善"十二五"移民规划内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加快完善宁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大量外省汉族和回族迁居宁夏,不仅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回族聚居区,而且为宁夏当前的人口分布和民族居住格局奠定了基础.就迁移原因来看,主要是宁夏地广人稀,为移民迁入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政府招屯垦荒政策,为移民迁移带来了动力;前期移民为后续移民的迁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拉动了一股"移民潮";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以自发性"链式迁移"为主,其类别以邻近地区的农民、小手工业者及小商贩为主.  相似文献   

12.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宁夏生态移民规划,使得那些居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生活文化必然要在迁入地有所变迁,一定存在着文化适应的情况,由此,才能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宗教文化是广大回族移民群众需要调适的生活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宁夏泾源县搬迁到银川市"芦草洼"地区的回族移民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自愿性移民在日常宗教信仰以及伊斯兰教教派等方面的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已近十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此背景下,梳理和研究后移民时代移民生活重建的现实困境和解决思路,用系统思维审视问题,使移民生活重建工作建立在合理和接地气的规划和构想之上。通过保障、整合和激励机制引导移民从"迁得出""稳得住"到"逐步能致富"成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区在“人(”语言文化、生产技能不匹配非农产业)和“地(”迁入区发展水平低,存在环境退化的二次风险)的制约下,移民非农转型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依靠补助的脱贫模式不可持续,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从人地互动视角,以改进后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梳理了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历史与现在、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能动性要素和人地关系调节的研究进展,整理移民适应困境的现状,提炼出主体元素“人“”地“”业”互动的核心概念,构建了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框架。目的是从移民适应困境的根本原因(人地互动平衡的打破)和正向人地互动关系的建立两方面出发,为促进三江源113个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为类似的少数民族移民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三岩”片区地处西藏“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域,域内坡陡沟深,宜农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域。21世纪初,西藏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了“三岩”片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既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生态压力,又使生态移民在新家园中过上了幸福生活,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但是,生态移民对迁入地生计模式转变的不适应、对社区文化认同度较低,以及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文从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引领、提高心理认同度、重视文化教育、重视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增收、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三岩”片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对全面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中政府相关政策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评析了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的几个阶段 ,评价了宁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重建战略政策阶段具体措施执行效果 ,建议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特别是政策的制定阶段 ,要充分注意收集民意 ,让农民的行为自觉自愿。突出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产权归谁所有 ,进而探索符合宁夏区情的林草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尤其是南部山区村民能够接受、参与且能提高生态管护资源配置效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及其分类、重要概念、迁移的内在机理几个方面,总结了生态移民理论;其次,提出移民是实现符合青海实际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认为这是由青海独特的自然状况、不尽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严峻的自然生态形势等因素决定的;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移民问题上进行的探索以及在移民思路上经历的重大转变;最后,就如何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施扶贫和生态移民最早的省份,从南部山区向黄河灌区,宁夏对于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和保护山区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新的形势下,宁夏移民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移民资产,关注移民的社会管理创新,保护移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10,31(6):70-73
培养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民中却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农民的适度消费、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村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意识。要切实培养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伦理自律,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在正确认识、理解生态移民地区跨越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分析其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快红寺堡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其他生态移民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