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依据《左传》《国语》等史料,春秋时期各类盟誓共计250次,其中"誓"有21次,通过分析研究这21次"誓"出现的具体语言背景、文化内涵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属于盟誓的"誓"也叫"约誓";二是为战前动员令的"檄誓";三是聘问过程中约束行人的"诫誓"。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所需人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有差异,而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左传》 所记载五十多次各类盟誓史料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对其进行搜集、 分析和整理, 揭示和讨论春秋时期盟誓文化的内涵, 包括 "盟" 与 "誓" 具体文化内涵的区别、 盟誓的参与者作用、 盟誓物质条件文化含义、 盟誓的过程的具体描述、 所体现的宗教信仰以及与盟誓结果相关的术语概念, 可从多角度再现盟誓文化全貌.  相似文献   

3.
《费誓》为《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书序》及《史记》都称该篇为鲁侯伯禽所作,但后人有不少对此疑而不信,今人则因春秋时期的鲁僖公曾与淮夷争斗,以为《费誓》作于此时。其实,鲁国与淮夷之间的冲突是长期的,周初尤烈,周成王十三年,周公去世不久,鲁侯伯禽曾经会王师“伐戎”,《费誓》可能即作于此时。至于费地所在,后世学者由于不明今山东鱼台境内古费地的存在,遂多误指其为后来鲁国季氏费邑之“费”。实际上,伯禽之时,鲁国势力未至此。《费誓》之“费”应指古费国之“费”,在当今鱼台境内。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16篇,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属理论探讨,共8篇,为上编;一类属史实剖析,且有理论分析贯穿其中,亦8篇,为下编。统观全书,有一条总纲,三个特点: 其总纲是《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1篇。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大量资料,对各家观点分门别类进行了评议。如“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外族’和‘外国’的问题”、“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主体民族问题”和“关于民族关系史研  相似文献   

5.
李艳红 《殷都学刊》2007,(3):124-129
盟誓在东周非常盛行,盟誓语言材料集中体现于两宗出土材料《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和传世文献《左传》中。本文通过出土的东周载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与《左传》盟誓语言的对比研究,探讨盟誓语言的特点以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旨在了解盟誓语言的深厚渊源。春秋时期盟辞誓辞已形成特定的模式。人们在盟誓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固定的句式和套语。而且当时盟辞已经受到誓辞的影响,二者已经有微妙的变化,后世二者最终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法制的特点:处理内外关系时往往以誓状形式进行;普遍流行神判法;宽于奸而严于盗;盛行以牛赎罪之法;土司统治的民族地区,其法较汉区尤为酷烈。  相似文献   

7.
傅璇琮 《学术研究》2000,(7):99-102
今年四月间 ,吴承学先生来信 ,约我为其新著《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写一篇序。刚看到信中所提的书名 ,马上就想到明代两部文体学的著作 ,即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文章辨体》详列歌谣、赋、乐府、诗及各种骈散文体五十九类 ,《文体明辨》更细分为一百二十七类。当时我很担心吴承学先生如何把中国古代如此繁复、琐细的文体作统括全局的概述和分类辨析的细研呢 ?后来接到来稿 ,先翻目录 ,不禁眼光一亮 ,原来全书十七章 ,第一章至十二章分别选择了先秦盟誓、谣谶与诗谶、策问与对策、诗题与诗序、题壁诗、留别与赠别 (诗 )…  相似文献   

8.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9.
赵培 《北方论丛》2023,(3):25-34
唐叔虞就封之处为故唐尧和禹夏之虚,其地在晋南之翼城。出土及传世《夏书》篇章中,多见晋文化留痕,显示出早期《书》篇流传过程中的“夏虚诵古”特征。就《甘誓》而论,除了殷商之时已写定篇章,流传至春秋时晋国而被改移修饰外;亦有可能,今传《甘誓》为夏虚一直口传之篇章,至战国时始形诸文字,因为口传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传承者自动将其“六人”改为“六卿”,《甘誓》篇遂成今日面貌。相较而言,在改换之处上,《明鬼下》所引之篇具更多商周写定文本的痕迹。《厚父》篇属于《夏书》,观此篇亦可见出夏代口传文献之代代相传;其文体特征近同周初文献,则提醒我们此篇写定时间或在周初,抑或是经过周初之转写。《书》篇渊源甚早,且其流传同夏虚所在关系密切;《书》类文献的区域性传播,提醒我们早期可能存在一种《夏书》《商书》《周书》分编的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发表过重要讲话和论著。他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正确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树立了榜样。建国初期,毛泽东在为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考察和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矛盾而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讲话中,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看成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教导全党“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要…  相似文献   

11.
盟誓浅说     
我国西周、春秋时期,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中,还是在国与国的争端中,盟誓对人们的行为都有着相当大的约束力。弄清盟誓的来龙去脉,对探索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渊源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3.
评“诗无达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的解释,中国自古即有“诗无达诂”之说。它之产生是有社会依据的。在每个民族的文学形态里,诗歌的历史都是最古老的。当文学尚处于口头创作的原始阶段,先民们即将生活经验、民族传说、宗教信仰、感性体察等以韵语的方式加以概括,使之便于记忆和流传,于是产生了早期的诗歌。这时的诗歌远非纯文学观念所能理解的,它具有经典的性质,对人们的行为模式有着指导意义。我国商、周时代的先民诗歌即被视作同古代政书、训诰、誓辞等一样,长期成为政治生活与伦理生活的准则。春秋时人们认为:“《诗》、《书》,义之府也”。(《春秋左…  相似文献   

14.
小说评点不仅是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一种主要样式,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独有的民族样式,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罕见。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小说技法主要见之于小说评点。研究小说评点,对于研究我国小说、小说理论、小说技法和古代小说批评都是大有助益的。在中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唐人成玄英曰:“干,求也;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于至道。字作‘县’字,古县字多不着‘心’。”这里的小说指的是与高言宏论相反的、没有什么理论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东坡书传·多方》云:“自《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八篇,虽所诰不一,然大略以殷人不心服周而作也。余读《泰誓》、《牧誓》、《武成》,常怪周取殷之易;及读此八篇,又怪周安殷之难也。”可知周以“小邦  相似文献   

16.
谷家荣 《学术探索》2023,(11):117-125
“普洱盟誓”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民族工作的伟大创举。自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以来,云南普洱边区少数民族代表誓言盟誓便一直是中国民族工作者和学界人士关注的题域。七十余年来,人们在充分发掘珍稀历史素材和抢救性回访亲历者的过程中完整陈述了创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背景、过程事件及其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举行的历次大型纪念活动及主题精神宣扬,也再度加深民众牢固记忆传承盟誓精神的动力。普洱盟誓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充分把握政学两界人士关于普洱盟誓的论说观点,领会盟誓精神实质,深入调查誓词碑签名代表所在地的发展实情,可以研究促进边疆各民族在更加友好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推进边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心理特征与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人才亦是一种重要资源。我国古代学者历来把人和天、地并列,称为天、地、人“三才”。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的《泰誓》篇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据国际上颇有权威的心理测量专家保守的估计,智能超常的儿童与低能的儿童各占总人数的千分之三、四。根据这个比例推算,我国超常儿童达百万之众。为了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应该重视人才问题的研究。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及评价崔明德、林恩显在《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著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历代史书所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也比较复杂。新史书所载和亲的具体实例,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评介徐娜韩国磐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全书25万余字)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法制的产生、建立、实施、演变及发展过程。此书为韩先生多年对我国古代各朝代法律潜心研究的结晶,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