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扬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他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力的阐释者;同时,在一些时期,他又与这个思想体系发生冲突,这最终导致了他在"文革"中的命运.胡风与周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两大流派.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是周扬与胡风文论共同的归宿,两人的分歧在于文艺具体怎样为政治服务的问题上,即在由生活而通往作品的过程上.两人对立的结局,决定于不宽容的文化氛围.两人又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
多元的理论取向与独特的理论品格──论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沈明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于独立意识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30年代起直到50年代中期,他结合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作出了独立的思考。本文拟...  相似文献   

3.
周扬现象,是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无法绕开的重大课题。探究周扬这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领袖人物的文艺思想,无疑是我们重新认识与整理新文艺理论思潮的最佳切点之一。朱辉军同志的《周扬现象初探护是新时期以来周扬研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文章之一。朱文肯定了周扬同志在二十世纪世界文艺理论格局中的卓越建树,对周扬理论发展阶段及其转变作了描述与剖析,并指出了周扬理论某些阶段性缺陷与失误的“身不由己”的历史原因与内在隐衷,还为人们发掘了“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周扬”。我认为朱文很大程度上离开了对周扬文…  相似文献   

4.
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评胡风文艺思想的必要性胡风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从三十年代中期起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艺论争和运动他都参加了。三十年代的“两个口号”论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现实主义论争,五十年代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功,都少不了他,而且是重要角色。从一九三六年起到一九五五年止,他一共写了十本文艺论著,几乎对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i001-i001
周扬是个复杂的人物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艺理论家 ,人们对他和他的理论一直众说纷纭。《周扬的位置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指出 ,周扬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他既是这一思想有力的阐释者 ,在一些时期又与这一思想体系发生冲突 ,最终导致了他在“文革”中的命运 ;文艺为政治服务 ,是周扬文论的归宿 ;对周扬文艺思想的研究要放在整个中国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系内进行考察。《左联初期周扬文论的贡献与偏向———兼论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就周扬在左联初期文艺活动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有关胡风及胡风研究的若干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  相似文献   

8.
周扬与胡风之间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发生于我国文学界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典型理论建设的初期阶段.胡风更强调典型中的普遍性方面,周扬更强调典型中的特殊性方面,这构成了双方典型论争的最主要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9.
周扬于1931年从日本回国,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事文学批评,虽系初试锋芒,却也颇多建树。周扬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聆听了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即“努力使自已做毛泽东文艺思想、文艺政策的宣传者、解说者、应用者”(《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前记》),对解放区与建国初期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客观与主观的复杂的原因,不论三十年代在上海,四十年代在延安,五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周扬的文艺思想中都难免不存在某些“左”的教条主义的、庸俗社会学的成份。1956年前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激励下,周扬在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性人情、文艺的真实性、典型问题、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美学问题以及如何对待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诸方面,都大胆发表了许多前所未发的见解,竭力扬弃残存的“左”的教条主义、庸俗社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直接承传“五四”文学自由的精神,民族形式的历史形态、开放形态、个性形态构成了胡风民族形式理论独立的品格和完整的形态。胡风不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民族传统采取的是符合艺术创造本性的审美更新原则。胡风与周扬等理论家的分歧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胡风在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胡风战时文艺观也深受日本现代文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在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批判地吸收了厨川百村重视内部心灵与青野季吉偏爱外部环境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闪烁着新无产阶级文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胡风文艺思想、文艺理论批评的哲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在胡风看来,“作家底创作源泉只有在现实生活里吸取、蓄积”(《胡风评论集》上册第323页),文艺作品不能不产生自现实的人生。而从生活到文艺必须通过作家的能动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所以胡风认为作家第一位的工作是生活实践,是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着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周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上海时期(1931—1937)的文艺思想又为他的整个文艺观念奠定了基调。30年代,他认可了文艺与革命的紧密联系,并对两者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有过细致的考查;他紧跟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潮;在这个时期,他表现出非常“革命”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论文《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观战斗精神”论的形成曾受厨川白村及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经再创性接受,最后化合为胡风文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被否定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胡风文艺思想,引起了理论蚧的注目,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评价它。从现在的研究状况看,人们或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概括性描述,或强调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进入胡风文艺思想的深层,尤其是还没有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初期,蔡仪的美学思想在强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氛围中受到吕荧的批评:蔡仪的美学体系是在唯物论的前提下发展了唯心论的美学理论。蔡仪在此后批判胡适、胡风的运动中,向毛泽东文艺思想靠拢,在运用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从所谓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胡适、胡风的唯心主义理论,初步扭转了理论困局。美学大讨论中,蔡仪一方面批评自己美学思想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却在坚持美的物性客观说、客观形象说和美的种类说等自己的基本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批判他人美学思想为唯心主义,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美学流派之一家。在《文学概论》的编撰中,蔡仪与周扬在美学观、艺术观上高度一致,并在周扬的左右下进一步疏离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将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形象客观性的美学思想借助《文学概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之主流。  相似文献   

18.
胡风提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的问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认为,不能因为“大众”成为现实革命战争的“主体”而盲目地迎合和赞美“大众”,封建文化对“大众”具有“麻醉”作用。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意识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的揭露批判,是其文艺思想的一个主题,这一思想在当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梁振儒、顾荣佳编著的胡风文艺思想系列丛书》之一《披荆治林者的足迹》(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近年来在胡风文艺思想研究中撰写的论文集。结集成书的论文,大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具有不同方面的代表性,是新时期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这些论文的撰写者有专业文艺理论工作者、有报刊杂志的编辑、记者,还有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20.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