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俾斯麦是波拿巴主义者.他从路易·波拿巴那里抄袭了波拿巴主义.俾斯麦的波拿巴主义以民族主义为旗帜,以“铁和血”政策为乎段,驯服议会,发动王朝战争,建立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以战争为出生证书,以议会为装饰物的军事独裁政权,是十足的波拿巴主义君主国.俾斯麦用“鞭子”——“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用“糖果”——波拿巴式的社会政策,收买人心,以巩固俾斯麦的统治.但是俾斯麦的波拿巴主义,同任何波拿巴主义一样,最终遭到了可耻失败.  相似文献   

2.
拜占庭帝国在希拉克略统治期间对波斯帝国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波斯帝国势力得到衰弱,帝国的东部边境得以稳定。但是此后不久,新兴的伊斯兰势力成为了日后帝国的威胁。希拉克略所发动的波斯战争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一战之前,面对帝国严重的内外危机,英国的一些帝国主义者创建了以实现帝国联邦为目标的"圆桌"集团。在吸收"集权联盟"实践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他们希望通过长期影响公众观念,为将来发动一场帝国联邦运动做准备。他们对作为其核心的、曾在南非统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幼儿园"集团的经验,进行了照猫画虎般的复制。然而,一战却成了"圆桌"集团及其帝国联邦计划的转折点:战时的政策与环境、战争的结果以及进行战争的协同努力,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战争中发展成熟的自治领民族主义对帝国内部残存的宪法关系的挑战,更排除了其计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俾斯麦把德意志帝国“扶上战马”,领到“复兴的门槛”,刚刚“策马奔腾”了20年,这位老丞相就被新皇帝赶下台了。代表容克资产阶级利益的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分手了”。“年轻而强大了的德国带着刚刚觉醒了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不满其他大国角逐世界霸权而要将德国的影响扩展到全球”。“向东方进击”成为它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1890年3月20日,执政27年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被迫向年轻皇帝威廉二世提出了辞职的请求。人们不禁要问,当俾斯麦领导着德意志帝国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时,为什么他本人却垮台下野?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能简单归之为俾斯麦同年轻皇帝威廉二世的勾心斗角。这是现象,不是本质,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在于俾斯麦制订的对内对外政策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变化了世界形势。一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以“铁和血”的万式,自上而下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国家的统一过程中,俾斯麦成功地利用了资产阶级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1896年3月到10月,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关8个国家,在德国期间,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盛情款待。两人仰慕已久,只是未能谋面,甚为遗憾,现在能面对面交谈,足慰平生,谈笑甚欢。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德文中Max与Marx(马克思)发音相近,故有所谓“两个马克思”之说。意思是:两人都生于德国,一个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历史,另一个研究历史文化发展及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人并行不悖,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是马克斯·韦伯超过了卡尔·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在当代西方的确有很大影响,也有人说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近年来我国陆续有介绍韦伯思想的文章,也翻译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8.
序 1920年6月,苏波战争爆发,列宁想由此而推动德国工人起来暴动,将革命传遍欧洲和全世界.  相似文献   

9.
自明治维新始到中日甲午战争,近代日本社会在摆脱身陷殖民地危机的同时,通过发动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完成了近代帝国的构建,在帝国形成过程中日本社会朝野上下普遍形成了带有日本文化特征的帝国意识。蓄积于日本社会内部的皇国思想和扩张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帝国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而明治天皇则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帝国意识的内核和推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意外获胜恰成为近代日本帝国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兴趣不减。然而,针对韦伯的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韦伯的主要文本和相关历史素材,讨论在1890-1920年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韦伯的学术及政治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韦伯的政治理念如何影响当时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辩论与发展方向。在动荡岁月和生命最后阶段的韦伯,一直没有停止对学术与政治主题的思考,也从未放弃作为教师的治学理性和作为政治参与者的热情。但是,韦伯作为一个理性的自由主义者,也充分意识到政治自身的局限性,他明确提出政治的不可能是基于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社会政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价值判断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张力在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对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玉英 《北方论丛》2007,(4):102-104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也是雅典历史的转折。雅典在战争中遭到彻底失败,除了城邦充满动荡危机、奴隶制经济萧条等希腊世界共性特征之外,雅典帝国崩解、民主政治衰退构成了雅典特有的战争后果。雅典帝国崩解和民主政治衰退既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结果,也是雅典各种内部无法克服的各种矛盾必然。斯巴达战争中的胜利只是从外部促了进这种结局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2.
陈从阳 《江汉论坛》2004,3(1):128-131
俾斯麦在1884-1885年间向非洲殖民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经济上主要是为了缓和1873年后大萧条生产过剩的危机,内政上是为了赢得1884年帝国议会的选举,维护专制统治秩序,英俄、英法之间的矛盾与法德关系的缓和也为德国非洲殖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乾隆二十四年 (175 9) ,清朝统一新疆 ,结束了准噶尔贵族的暴虐统治及其发动的掠夺战争 ,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的和卓政权 ,废除了阿奇木伯克的封建世袭制度 ,保持了新疆境内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 ,清政府从“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出发 ,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统一后的现状对伊斯兰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这些政策规定是清政府理藩政策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 ,其总的目的在于“旷旷然更始而不惊 ,靡然向风而自化”。① 以图维护和巩固清帝国“大一统之规”。概括起来 ,清政府…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先使用“经济伦理”一词。他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经济伦理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八十年代末便有两本研讨中国经济伦理的专著面世:一本是余英时撰写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另一本是张鸿翼撰写的《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韦伯未曾给经济伦理下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英国为维护其可耻的鸦片走私而发动的肮脏战争.应当看到,这场战争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扩张的产物.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本质,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匈奴发动长达四十四年的战争,这场马拉松式的战争,用兵之频繁,耗费之巨大,为中国历代帝王所罕见.汉武帝的黩武政策造成严重弊害,国库匮乏,民不聊生,致使西汉政权岌岌可危,几乎重蹈秦亡的覆辙,尽管汉武帝在晚年下诏罪己,停止对匈奴的征伐,但从此鼎盛的西汉帝国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做为与汉武帝同时代的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历史时,能实录史事,不曲笔奉迎,将汉武帝的黩武及后果载入史册,体现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非凡胆识和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17.
价值问题是韦伯认识论的核心课题之一。韦伯将作为行动之现象的社会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必要范畴,同时十分注重在区别的基础上联系现象世界和社会学学科,或者说行动者和观察者。价值问题决定了此种区别和联系。社会学则需要对现象世界中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学内部的价值关联同时做出区分和联系。本文指出,韦伯将价值关联设置为现象世界和社会学之间、行动者和观察者之间的桥梁。社会学研究既要考虑行动中的价值,又要摒弃任何价值预设。结合作为构建现象世界之必要条件的社会范畴,韦伯社会学发展出独特的社会学"客观性"。"客观性"与韦伯认识论具有内在联系,同时否定了先验哲学和自然主义思想。本文还对韦伯的范畴、价值等概念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韦伯提供了一种"文化"和"理解"的视角。从"众神的战争"到"客观性",韦伯回答了社会学的可能性和科学性等根本设置,而这对今天的社会学研究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19.
安元巍 《天府新论》2004,16(Z2):288-292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1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外交政策极其成功,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 1 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 ,“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 ,外交政策极其成功 ,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