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长期过程.毛泽东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而且还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开了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国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对中国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宝贵探索和艰辛的开拓。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开始于毛泽东,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独特的思路,研究毛泽东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于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雄丞 《中华魂》2008,(2):60-61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具有艰辛开拓创始之功,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第一,毛泽东一贯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提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任务。毛泽东还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要学习、遵守,而且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毛泽东都强调民主政治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作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成功地开展了与当时国情相适应的革命民主政治建设;建国后,毛泽东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建国初期,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对国情的认识与分析没有有效地贯彻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结果出现"大民主"、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践踏民主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戒”,总结我国建国初期建设国民经济过程中的得与失,在不断的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最终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一伟大理论成果具有长远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开拓了我国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宿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当前新形势下,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人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关于“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与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只有从这种历史性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论创造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开拓曾长秋毛泽东毕生追求的,一是要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是要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他为之奋斗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实现了。随后,毛泽东为实现第...  相似文献   

9.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至“文革”前 ,毛泽东艰辛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思想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搞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当年寻找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继承又扬弃,既创新又发展,进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今天,回顾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缅怀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先导的丰功伟绩,对于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认定并坚持相信和依靠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体。然而,他的兴奋点和聚焦点更多是农民中的贫苦阶层。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和主力军,建国后他们依然是政治舞台上的主唱。毛泽东的这一认识,既使他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对其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历史昭示我们,只有认清谁是农民的主体,才是真正认识农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些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1.总结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教训,得出“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2.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根本前提;3.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4.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作出总体安排,指明前进方向;5.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形成作了孕育和准备。  相似文献   

13.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我国步入新时期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 ,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德治国 ,是对我国以德治国传统和人类一切道德成就的批判继承 ,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德治国 ,就要大力开展道德建设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深入开展道德教育 ,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要切实加强党对以德治国的领导 ,做到从严治党 ,从严治政 ,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经历了20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确立了许多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如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任务,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等。也由于种种原因违背了客观规律,遭受挫折和损失。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视作党的宝贵的思想财富,毛泽东不愧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以极其丰富的实践为依托,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致力于探索一条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对我们今天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轨迹和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开始思考、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他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提出用几个“并举”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来促进社会主义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的对立统一来构建社会主义的政治局面。毛泽东是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相似文献   

18.
“以苏为鉴”作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其内涵和重心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前后演化的过程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深刻影响本世纪中国社会进程的伟大历史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毛泽东旗帜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指引并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