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共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中共与民主宪政运动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邹韬奋的宪政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宪政,就是指民主政治。本文分析了邹韬奋先生宪政主张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说明民主宪政与抗战的关系;具体阐述了邹韬奋抗战时期的宪政主张.主要从言论自由、党派平等、民意机关的职责和民权等四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着重论述了如何实施宪政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宪政进行了四次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就具有了雏形。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和实践有了初步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已经形成并付诸实践。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已经成熟 ,突出标志就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政学说 ,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略论抗日民主政权的宪政建设郑承友八年抗战已过去半个世纪,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东西、本文拟就抗日民主政权的宪政建设略陈管见,但由于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也有很大差别,故本文拟以陕甘宁边区为例略作论述,以期对当今中国之宪政建设有所裨益,并就教...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最快的阶段,曾琦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民主宪政主张,从而为这一时期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团结抗日、争取政治民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外的巨大压力下重提准备实施宪政的调子,引发了国统区一场颇具规模的宪政运动。陈启天作为青年党的重要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宪政运动,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成员之一,他以强烈的建国关怀和娴熟的历史感,运用中西宪政历史资源,试图走协助国民政府实施宪政的改良道路,实现中国的政治转型。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变化,其理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其关于实施民主宪政的各种思考,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外的巨大压力下重提准备实施宪政的调子,引发了国统区一场颇具规模的宪政运动。陈启天作为青年党的重要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宪政运动,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成员之一,他以强烈的建国关怀和娴熟的历史感,运用中西宪政历史资源,试图走协助国民政府实施宪政的改良道路,实现中国的政治转型。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变化,其理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其关于实施民主宪政的各种思考,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民主宪政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积极倡导宪政,反对独裁专制,认为宪政在中国是可行的,只有民主宪政才能建设强有力的政权。他主张通过民主法治团结人民,约束政府,以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的民主抗战思想的内容建构,就是在论述民主抗战的必要性和现 实社会基础的前提下,着重提出了建立抗战的民主政治、建立民主的经济基 础──走“工合”之路这两大内容维度,以便中国在战争中发展民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12.
人民民主的宪政 ,是宪法确认和保障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强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存亡的严峻形势下,各界要求国民党政府缩短训政,尽快实施宪政,爆发了民主宪政运动,作为国民党元老派代表的李烈钧在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李烈钧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真诚继承者,他主张以民主政治改革推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认为民主与抗日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他扶病奔走呼号,要求国民党政府实施民主、开放政权,其民主宪政思想和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民主宪政在当今世界具有普适性,它历史性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渠道,是政治参与的绝佳场合和根本保证。当前民主宪政还远未成熟和完善,无法有效限制间接政治参与带来的诸多弊端。民主宪政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着眼于摸索和构建能够克服间接民主之弊端的政治参与新机制,对具体国家而言,还要进行本土化的深耕细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宪法学角度考察了抗战时期毛泽东"三三制"政权建设方案,将其蕴涵的政权建设思想--抗战的共和观、抗战的民主观、抗战的人权观和抗战的法制观归纳为"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并分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毛泽东"联合专政"宪政方案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于其不稳定性、策略性、浓厚的伦理色彩、"争"民主与"送"民主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宪政民主的产生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体现为人性论上的幽暗意识,并孕育了权力悲观主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经过一系列嬗变,最终演变为现代西方公域与私域、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二元政治文化.它们共同为宪政民主的权力制衡与有限政府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战的领导中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边区的民办教育。它从群众的需要和自觉自愿原则出发,从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走群众路线,提出了“民办公助”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民办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文教统一战线的形成,边区的民办教育成为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8.
《沈钧儒与中国宪政民主》一书将沈钧儒与中国宪政民主历程结合起来考察,在沈钧儒研究中不失为颇具开创性意义的学术举动。作者帮助读者"知人",也在尽力论世,指出,西方原创性的宪政传统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中国的宪政民主却是"富强为体,宪政为用",不同的文化范式与现实需求决定了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李步云 《21世纪》2013,(3):14-16
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历史潮流。民主宪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高举宪政的旗帜,同国民党反动政权作斗争,曾在延安举办宪政促进会,毛泽东同志亲自出席,并发表了《论新民主主义宪政》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1942年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党领导下的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要想在日、伪、顽强敌围攻之中建立、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实行抗日民主政治,真正给人民以民主权利,这样才能团结边区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党在边区开展了以普选、“三三制”政权建设和人民议政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运动,建立健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并由此实现了党对边区和全国抗战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