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略论清末部编教科书及对教科书的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晚清外语教师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场域中的重要群体,承载着引进西学与培养新式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此类人才的严重匮乏迫使清政府一方面大力引进外籍教习,培养急需的新式人才;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中国本土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之路。京师同文馆作为近代中国办学最早、历史最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新式外语学堂,其艰难发展历程折射了晚清中国本土外语教师培养从蹒跚起步到制度化、专业化的演进历程,其成败得失最终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借材外域"的洋教习只能作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辅助力量、"权宜之计","取材本土"才是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基石及"经久之道"。  相似文献   

4.
1864年狄考文夫妇抵达登州,建起蒙养学堂,后发展为登州文会馆,在40多年的经营中,向学生及登州本地百姓传授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通过其学生在晚清各重要涉外机构、贸易公司和各省的新式大学堂发扬光大,使先进科学知识得以传播。同时,逐步把登州文会馆发展成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它点燃了西方科学技术的火种,引领了西学东渐的传播,并编印多种类、多学科新式教科书,供晚清各大学堂采用。在文会馆里,中、西方两种科学技术碰撞出划时代的火花,成为中国教育史、科学技术史上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传入我国,推动了新式学堂的产生,触发了晚清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虽然晚清新式学堂对学生日常事务的某些方面仍采取封建式的管理,但在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方面引进某些西方学校的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奠定了近代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雏形,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建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内容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国广西图书馆事业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惨遭破坏-名存实亡”的兴衰演化历程。机械化印刷业的发展、新式学堂的普及、当局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及政策有效贯彻实施、部分文化工作者及群众的努力,合力推动了民国广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8.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的骤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兴起扫清了障碍,而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修律及司法改革的开展,加剧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清末法政学堂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绥远地区的新学创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国学制改革的概况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朝社会各阶层都进一步提出了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的主张。这种改革主张要求全国有统一的学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学校制度。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之洞和刘坤一都建议清廷递减科举,注重新式学堂。“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堂并行不悖,以期两不偏废;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①同年九月,清廷下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凭据史料,说明李鸿章在其推行"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时局的变化,传统史学教育受到批判。西学的传播成为变革史学教育的助推力量,以京师同文馆为首的一批新式学堂陆续创办并开设史学教育课程,但涉及范围有限。甲午战争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史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晚清时期的史学教育,还很难将此认定为专门的历史教育,传统的经、史不分还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及至分科分置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史学教育才开始真正推行。  相似文献   

14.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文化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昌在东三省任总督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采取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东三省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代的变动和进化史观的传播,使清末民初的史学进入新史学时期(近代史学的确立期)。为适应新式学堂的蓬勃发展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编撰体例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成为新史学时期绚丽的风景。文章揭示了历史教科书兴起的背景以及在指导思想和编纂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还处在被列强奴役的时期,社会封闭,文化落后,国民认识观念守旧。张元济目睹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萌生了救国理念。他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提出欲强国必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他开办通艺学堂,培养人才。他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之路,昌明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实现救国梦想。他用新式教科书开启民智,实现智民,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国家发展的合格之才。他倾心商务印书馆,广纳人才,出精品,强国民,兴中华,造就民族文化精英,服务社会需要。他毕生以推动国民教育为己任,实现富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6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集团开展了一场旨在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自强"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即是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之先河,派遣赴欧美官办留学生,发展近代新式教育。作为近代中国与欧美世界交往前沿平台的晚清海关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发展关系密切,同时,其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轫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块到划分为经学、史学、文学等课程。经学作为中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在西方学科中找到对应,其在新学堂的安置问题,是解决新旧教育衔接转换的重要环节。经过张百熙与张之洞分别在壬寅与癸卯学制中的筹划,经学在新式学堂确定了位置。梳理学制和经学课程的关系,可以显示学堂系统下中国学问从不分类到渐趋专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督鄂期间,因洋务所需而办新式教育,成果斐然:(1)以师范学堂为主带动其它门类教育发展,形成规模效应。(2)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型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客观推动作用。(3)湖北新式教育对中国新式学制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其新式教育思想具有急功近利、尚实尚精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新式教育实践本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大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日俄战争前后两个时期,即属于科举制旧式教育的前期和属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后期的吉林教育状况和发展情况。尤其是着重介绍了在吉林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白山书院和崇文书院及新式教育的五关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外语学堂等。简述了前后两个时期在教育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