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2.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3.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章》“伍子逢殃兮”中的“伍子”,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直到今天的注本,无不把它释作“伍子胥”,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有三: (一) “伍子”出现的语言环境是“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全段是诗人就亲身受谗被逐而不用的现实遭遇,联系整个历史上用人方面的悲剧,既自解自慰,又表达中正不阿的决心。“伍子”与“比干”相提并论,“比干”是忠臣,“伍子”也必与之同调,犹如“接舆”与“桑扈”同调  相似文献   

5.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通解]女媭:王逸《章句》注说:“女媭(X(?))、屈原姊也.”许慎《说文》:“媭,女字也.贾侍中(逵)说,楚人谓姊为媭.”可从.按《诗经正义》引《周易》郑玄注:“屈原之妹名女媭.”周拱辰《离骚拾细》说:“媭,乃女巫之称.”汪瑗《楚辞集解》说:“媭者,贱妾之称.”陈远新《屈子说志》说:媭,侍女也.”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女媭为“女伴.”以上诸说皆可参考,而可疑.首先应肯定《离骚》是  相似文献   

6.
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兮”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虚词。关于这个字的性质与作用,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为之训释。较早的如《说文》释为“语所稽也。”(段玉裁注云:“语于此少驻也。”)后来的《广雅》释为“词也”,《广韵》释为“语助”。再以后的韵书或文字训诂之书或释为“语辞”,或释为“助字”,大体相同。有些著作在论述虚词的时候则常把“兮”字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  相似文献   

7.
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王力《古代汉语》注:“乘雁,一只雁。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赵振铎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谈及王念孙的成就,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指出“乘”有“二”义,说“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同是依据王念孙,结论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8.
一、肇“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王逸注:“肇,始也,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锡我以美善之名也。”(《楚辞章句》)后来注家多承其说,释“肇”为“始”义。又近人闻一多、陈直据刘向《九叹·离世篇》:“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语,谓“正则”、“灵均”之名字因卜兆而得,兆、肇音同通用,《离骚》之“肇”即《九叹》之“兆”(闻说详参《离骚解诂》,陈说详参《楚辞拾遗》)。  相似文献   

9.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10.
《九章、涉江》的首章是这样的: 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缺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如兮,旦余济乎江湘。这一章,无论就其押韵方式,还是章节组成而言,都与楚辞中其他屈作部分不相类,而且文义窒碍难通,其中分明有错简。历代许多楚辞研究者或碍于资料,放诸阙如;或因“以下登昆仑兮亦五句为三韵,而不之疑”。也  相似文献   

11.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的注释有几条值得商榷,现试陈愚见,供同行研究。 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课本注“陆离”为“长剑摆动的样子”。这两句诗义同《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注家对 “陆离”的解释历来不一。王夫之《楚辞通释》释“陆离”为“璀璨也”、“剑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五年版9页、70页)。今成语“光怪陆离”与此义通。《现代汉语词典》“陆离”条只有“形容光彩繁杂”一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陆离”为“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修订本第二册556页)。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陆离”为“长貌(依王念孙说)”;《辞海·语词分册》于“陆离”的“长貌”义项中引《涉江》此句为例。详审文意,两句所写的剑和冠都是静态,课本将“陆离”注为“长剑摆动的样子”,剑须是动态,这在情理上似觉难通。成语“光怪陆离”,与《楚辞》中的“陆离”似非同义。“美好的样子”说虽能讲通,但不如“长貌”说具体。《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的“岌岌”,一般都解作“高貌”,这样,“岌岌”就是对句首“高”字的形象描写。仿此,“陆离”也应是对句首“长”字的形象描写。所以,如果对诸说择善而从的话,我们认为应当从“长貌”说  相似文献   

13.
人类向往飞行由来已久。我国的嫦娥奔月故事,很早就流传在人民中问。古代不少诗人,也常用美丽的诗篇,来描绘自己的飞行理想。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曾写道:“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楚辞》《九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过:“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仲”(《天召晓望》)和“矫翼思凌空”(《赠任城卢主簿潜》)的诗句。神话、传说和诗歌并不能使飞行理想化为现实,必须进行尝试和实验。我国劳动人民从古代起,就在这方面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到前481年)的墨子和公输般(即民间所传的鲁班师傅),曾经制造术鸟。东汉(公元25到220年)的张衡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尝试。新莽时代(公元9到23年),  相似文献   

14.
葛覃:葛之覃兮 旄丘:何诞之节兮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覃,延也。”《释文》:“本亦作蕈。” 闻一多《诗经新义》以毛传训误,谓“蕈”为“藤”之声转,葛之覃即葛之藤。 闻说诚颖,但谓毛传训误则未必然。“覃,延也。”“延”当本就是藤。延(藤)为长物,故引伸而有长义;正与蔓为长物引伸而有长义一样。《集韵》“(艹延)蔓,相连属貌。”“(艹延)蔓”为叠韵联合结构,“相连属貌”,显由藤蔓连属得义。“蔓”去草头为  相似文献   

15.
《文子》又名《通玄真经》,《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子部道家类,从内容上看,它秉承《老子》思想,宛如“《道德经》之义疏”;从文体上看,它显然属于战国时期的南方派,它同《老子》一样,文句大都用韵,爱用“兮”字,又喜欢用排比句,常用“是谓”二字,这些特点都是一望而知的。由于《文子》大量用韵,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其  相似文献   

16.
《九歌·河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民族、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河伯》,写的是江夏水神的故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写的是黄河水神的故事,恐怕不妥。理由其一,莲荷原乃江南之物(《古乐府·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黄河不产莲荷。因此黄河水神不可能以荷花装饰车盖;而诗中的水神却是用荷花车来做车盖的(“乘水车兮荷盖”);其二,诗中的“南浦”(“送美人兮南浦”),据清代吴景旭考证:“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夏水其源出景首山,人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见《历代诗话》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故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长廊里,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吟诵那些脸炙人口的诗篇,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心灵的震撼;而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则是在这些诗篇中激荡着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鸣奏的旋律.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光耀干古的爱国诗篇.其实.不仅是《离骚》,屈原的诗,哪一首不袒示他痛苦而高洁的灵魂,哪一篇不浸透他忠贞爱国的血诚!“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因思念祖国,短暂的夏夜.在诗人眼里如此漫长;因眷恋家园,诗人的梦魂一夜间竟返乡多次.“鸟飞返故乡兮,  相似文献   

18.
东周王陵“六马之驾”发现的学术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阳新近考古勘探发现了东周王陵 ,其中随葬的“六马之驾”格外引人注意。从报道看 ,“六马之驾”应该属于东周天子 ,然而 ,周朝以前天子是否有“六马之驾”却存有争议。“古《逸礼》”称“天子驾六马” ,晚出的《古文尚书》、《易经》等隐约透露出古有此制。洛阳“六马之驾”的发现有助于对相关学术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国殇》与《九歌》的关系作为诗歌名目的“九歌”,来源很早.《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也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似乎远在夏朝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也有“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传说.《九歌》其实是屈原取民歌的形式,假借神鬼之名,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也许是羡慕民间《九歌》之美,于是把自己的作品也命名  相似文献   

20.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