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具体地分析论述了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与大陆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运动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所由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祭坛上──论“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王志桢寻根,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情感体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比比皆是。然而这种寻根多停留在浅层的感性的层面,表达一种“载道”的目的和“怀古”的感情。“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巨大的声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中叶的中国一直处在静态的农业社会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到70、80年代,两岸的乡土社会才开始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乡土(传统)与都市(现代)的文化对立形态亦开始进入文学的视野,它所形成的撞击,无疑是推动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动力。然而将艺术领域内的美学范畴移植到政治领域,从而宣扬“台独”的理论,则是乡土文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论“乡土”与“寻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与流动”的视景下,对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与80年代的“寻根小说”进行了互为参照的比较分析,在较为宏阔的文化背景上,对这两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学现象,作出了某些新的开掘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从20年代乡土文学到80年代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20年代乡土文学与80年代寻根文学放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中考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揭示这两种文学的内在联系和继承发展。从这幅乡土———寻根画面中,挖掘出民族精神世界更深层的文化心理,揭示民族文化的精粗优劣,从而在历史新时代,改造和重塑民族的灵魂,改造和重建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王富仁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个重点,但仅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对中国整个新文化作出清晰的描述的。我认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我们所采取的这个文化战...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的“文化热”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这一页。那么什么叫“寻根文学”?用文学界权威人士的话来概括即“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根文学并不是一种复古,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或...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寻根小说,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似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都着重对民族特性进行了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明显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但寻根小说存在既排斥西方文化又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既否定“五·四”文学传统又不自觉地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等矛盾。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小说的经验表明,民族性不排斥向外借鉴,民族性并不是死守传统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虽然表现形态十分复杂,但它却是与时代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激进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思想主流。这种时代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寻根文学,无论是它的发生还是文化选择,都与这个时代的精神息息相关。寻根文学与其他知识生产一样,都是80年代的精神产物。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够比较容易厘清寻根文学在文化背后隐藏着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2.
在庆祝新中国诞辰五十周年之际,回首80 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我们深刻感到:其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而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中国走向独立和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来以其光辉业绩留芳青史。然而人们很少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存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又造成何种影响?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伟大运动的意义,以此对中国当代文化变革方向获得更加清醒的认识。(一)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在封建制度趋于灭亡和西方列强入侵日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启蒙思潮发展的性质和方向。1919年爆发的“五四”事件,本身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潮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支柱儒家学说和传统伦理纲常。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既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质疑全国权,徐东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始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口号,在我们看来,虽貌似开放,可实则封闭。长期以来,不少人不是以时代与世界的先进水平为标准来思考问题,而是总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落定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评价”五四”的 :”五四”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广泛的、不妥协的革命姿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是对“五四”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发生于 80多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戊戌、辛亥之后对现代化的再一次艰难尝试。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立宪 ,应该说是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人 ,本文拟从“人”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离不开西方进步思潮的推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它在“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碰撞、相融会的态势下生成和成长,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硝烟与民族危亡的重负,促使了女性自我意识与时代主流话语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五四启蒙运动初探兼评“五四启蒙运动中断论”朱玉湘1915年《青年》杂志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的文化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①但从50年代起国外就流行所谓新文化运动被政治所阻挠而中断或弄糟了的论调。前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同源性的关联方式促成了文学的分流和变化,使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在类型范式和价值形态上都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文立足于文化转型与文学变化的同源性关系,从“文学的类型分化与作家群落的变化”、“回到日常经验与个人化写作”、“叙事空间的转移与物质话语的膨胀”、“大众传媒对文学的改写”、“文学生产与流通的商业化倾向”等五个层面,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并对上述特征已经或可能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