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再琼 《浙江学刊》2001,(2):98-101
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其对性别与教育的独特理解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向我们提供了与世界教育话语对话的新途径.本文剖析了中、西女性教育存在的主要异同点,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探讨,简单勾勒了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尹旦萍 《社科纵横》2010,25(4):122-123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运动从一开始就将女性问题纳入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从而催生了女性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4.
欧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王静 《学术交流》2007,(9):160-16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包含女性与生态双重视角,其视点始终对准女性与自然,具有温情的道德色彩,并且具有跨越性与对话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对女作家生态写作进行理论概括,整理与归纳女性文学家在文学作品或理论中表露的自然观,批判文学中偏颇的自然观。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把拯救地球的斗争视为己任,精神生态女性主义侧重建立和维护彼此相关的社群,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试图将等级社会重新组建为生理地理社区,而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与人类生产是生产与生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总体上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间的关系略作理论分析,阐述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紧张和亲和或对立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环境哲学的困境与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华 《社科纵横》2008,23(7):110-112
本文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多样性与理论体系的建构、女性的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女性与自然的类比、实践悖论,并对此分别进行了刚释.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现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基于其生理因素,比男性更亲近于自然,对待自然更为友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保护环境行为。本文通过对陕北白村的调查发现,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推断不同的是:妇女并不是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妇女在生态观念、生态政策的认知、生计行为的选择上受知识、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生存理性远远高于群体环境理性。发挥妇女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必须提高妇女的知识素质,推动环境保护与生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凯伦·沃伦(Karen J.Warren,1947~)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她的研究范围覆盖女性哲学、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环境等领域,成果斐然。沃伦从哲学角度探索生态女性思想,对其关键概念形成了深入的理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找到解决当前女性、政治和自然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途径。沃伦独特的思想和哲学视角,将生态女性主义引入到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4):24-30
露西·伊丽佳蕾批判"男权制",揭露其自然主义、社会基础和话语逻辑体系的本质,为女性主体重塑排除障碍;直面性别差异,分析其社会历史和制度原因以及女性性别优势,揭示女性主体地位和价值;探求女性文化,论述其自主自觉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女性话语等特征,提升女性主体理性。伊丽佳蕾的男权主体解构与女性主体重塑的论述,成为其女性主义理论中最为精彩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的女性理论建构也应予以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概念产生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是基于性别角色概念和女性主义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社会性别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对它的测量也经历了性别角色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并且出现过一些比较权威的量表.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法学的生成及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浙江学刊》2005,103(3):210-214
女性主义法学是西方现代法理学思潮的一个流派.其思想产生于女性主义各派理论;其方法论以意识觉醒的方法、实际推理、询问具体问题及解构为主;其理论基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其主要观点集中于对传统自由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及法律的批判上.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趋势将可能是多种学派的共存,其对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正由边缘步入中心.  相似文献   

12.
陈英 《创新》2016,(5):88-95
生态女性主义是结合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理论诉求,其自然观批判二元论统治结构中自然化政治的本质主义悖谬,一方面深化深生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指出人对自然的统治源自人类社会的统治关系,一方面重构人与自然、政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对差异他者的关怀、理解与责任。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金玲 《浙江学刊》2001,(1):112-117
今天,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携手是一种存在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一大充要条件.但是,后现代主义毕竟不是女性主义的直接思想成果.因此,女性主义在利用它作为解构的武器的同时,必然会遭到它的解构;在利用它作为改造的工具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它的改造.而这一解构和改造又难免与妇女解放目标背道而驰,女性主义群体的被离间,女性主义力量的被化解,女性主义理论的被销蚀,女性主义思想的被破坏也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陷阱;并且,事实上,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也正面对着它的挑战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与女性话语理论之间有密切关系 ,女性主义理论家把拉康的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话语与写作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女性话语”的概念 ,进入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新阶段。从无意识到女性话语和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运用拉康的无意识的语言形态构成模式、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与逾越 (transition) ,演绎了女性主义在新旧世纪之交最重要的历史 ,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写下了别有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社会主义是近30年来西方新崛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被西方一些左翼人士称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本文在系统介绍生态社会主义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扼要地阐述了它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尤其是着重阐释和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在90年代的新发展。本文是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回顾和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在西方由女性文学批评肇始的女性主义文论迅速成为文论界的关键词,且有成为热门话题的趋势。学者坚持从文学批判与性别叙事的双重立场挖掘女性及女性主义的"历史积弊"和"现实际遇",对学界深入研究女性主义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女性主义文论远比女性文学批评复杂,文化差异和冲突以及同一个国家内部因为种族、身份不同而产生的碰撞,都使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及其研究的思路呈现越来越难以把握的趋势。所以,将历史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相统一,提炼并分析其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成为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后,英国妇女研究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教育手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保持其学科间研究传统的同时,正努力冲破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的局限,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与此同时,妇女研究也面对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如差异性、性别研究与男性气质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成功地应付这些挑战,制定新的战略与对策,对妇女研究和女性主义学术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能否成为分析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形成了“否定派”、“重新建构派”和“辩护派”三种理论观点.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回应生态主义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质疑的基础上建构了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是要建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还必须立足于生态学视阈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阐发.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