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名词主要是指称人和事物的,但也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关系等.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和它挂钩.国外代表有切夫,他认为任何句子都是围绕谓语构成的,谓语一般是动词,句中的动词总带着一定数量的名词,句子里的名词的语义是由动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属性名词是指称事物和现象属性的名词。[+内容]特征是属性名词的属性值语义特征之一。受[+内容]特征制约,[+内容]义属性名词经常选择四种特殊句法结构:“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S主体+的+N属性+有+V属性值”、“V属性值+N属性”、“以+V属性值+为+N属性”。这四种句法结构都可以变换成“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同一句法结构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体。与此相对的是,[-内容]义属性名词往往不能进入上述句法结构。分析表明:特定的语义特征会选择特定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3.
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现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其中的动词从词汇概念结构向词汇句法结构的投射过程。其所允准的动词都是表示存在的非宾格动词以及经历了非宾格化的及物动词,一些表面上由非作格动词或及物动词构成的存在句是伪存在句,与真存在句有着本质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存现结构是深层非宾格诊断式。  相似文献   

4.
古今汉语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疑问、否定和强调的词序变化。在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先秦汉语中特指疑问句、否定句与焦点的关系,本文发现在特指疑问句中,当焦点为对比焦点时,位于动词或者判断动词后的对比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当它在句法结构中移至动词之前,发生显性移位;当焦点为信息焦点时,虽然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但在句法结构中并没有发生显性移位,仍停留在原位。在否定句中,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在句法结构中移位至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5.
借名造词法是指借用一个表示甲事物的具体名词来指称乙事物,从而造成一个与甲词语音、书写形式相同的新的具体名词的造词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借名造词法的理据、借名或新词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及其与非借名(新)词的不同,指出了借名造词法的优点及其在汉语造词法中的地位,并对77个借名或新词作了扼要汇释。  相似文献   

6.
和分词同形的从属连词由动词转化而来,它们与动词关系紧密,因此有时难以把这些从后连词和自由句法结构截然分开。有的连词保留了动词特有的某些性质,而另一些连词与简单连词相似,就可能完全丧失了这种性质。某些连词可以像其他分词一样,带有自己的状语,如s。pposingthat可以扩展为supposlnsforthesakeofargumentthat;而有些连词却不能带有状语,但可以同许多动词一样,后面接that以外的连接词,比如,SSSISg和CoCSid。ting之后可能接how或”hat等同。正因为与分词同形的复_从属连词的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说它们处于动词和连词之…  相似文献   

7.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是句法结构的核心,也是语义结构的核心,因此,儿童动词的发展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运用分类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说汉语儿童冬冬(ZHZ)1岁零4个月至1岁零11个月的动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真实的语料数据在习得种类、习得顺序、及动词结构使用等多个层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动作动词是最早出现及数量最多的动词;心理动词中,描述认知行为的动词比情感动词更早被习得;使令动词在儿童2岁之前没有出现;动词词序出现零论元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俄语体系中.与前置词ПО连用的数词、名词、代词等变化很多.表示其特定的意义。而在教材中只对其接名词第三格用法作了说明。本文拟就以之连接词其它意义及格的变化作进一层探讨。(一)数词在与前置词ПО连用时,有第三、四格两种变化,与定量数词连用常用第三格,如:ПО等在接第四格时,是表示空间或时间间隔,如从第三爿则第七排。从七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止)。但当与不定量数词(如等)连用时,其后受支配的名词总是用复数第二格,用第三格时不定量数词具有特殊的词尾一y,作为与ПО连用时表示“分配意义”的标志;而…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0.
东周金文中频繁出现“玄(铉)镠(翏)” (或“玄镣”)这一专有名词,该名词到底指称何种金属原料,学界观点不一.从东周青铜器合金配置角度看,结合文献及音韵学有关知识,“玄镠”可能是指称东周普遍出现的“铅锡合金”;“玄镠”之“镠”和后世文献中出现的“连”、“镬”音近且同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谓词隐含理论可知定中型"N1N2"中的N1有领属和属性两种语义类别。N1的类别不同,使其在指称性质、句法表现上以及外在形式上的表现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当N1是领属定语时,它是有指名词,能受量词、形容词修饰;当N1是属性定语时,它是无指名词,不能受量词、形容词修饰。"的"作为语义标记时,可以区分领属关系和属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N1多是领属定语,没有"的"则是属性定语。  相似文献   

12.
浅谈“well”的话语指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well”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多义词。它既可用作实义词,又可以充当功能词。用作实义词时,它可以作:1.名词,如:anoilwell;2.动词,如:Bloodwelledout from the wound;3.副词如:well-done.作功能词时,它就是感叹词,可用作话语指示语(菲尔墨,1971)。“well”的这种用法在话语中极其普遍,如:Well,youmayberight.本文旨在介绍“well”一词的后一种功能,即其在话语中的各种指示功能deit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大量实例从一格功能扩大的角度,以语句内(包括谓语一格、从属于名词一格、从属于动词一格、时空一格)和语句外(包括主体一格、话语一格、接续一格)两大层面来论述俄语口语中的分析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指称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在客观世界中所指的对象。观念论可以认为是指称论的变形。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对其做了两方面的批判。第一,词类上,词语不只有名词(名称);功能上,词语不仅用来标示事物、陈述思想,它们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与非语言活动交织在一起,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这一洞见凝结在"语言游戏"的概念里。第二,即便用名词记述时,客观世界中的样本或心中的观念也不是必须存在的,更不必说由它们赋予词语以意义,使用才是判断是否理解词语意义的决定性标准。私有语言问题也可放在批判指称论这一线索中,私有感觉与指称论里的样本、观念论里的图画类似,仅凭它无法为符号配置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副体结构李润桃副词能否修饰、限制体词性结构(此处的体词性结构包括名词、代词、数量短语、数量名短语和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历来争论颇多。绝大部分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副词可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而不能修饰、...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既是一个结果 ,又是一个过程。当它是一个结果时 ,它是一个名词 ,需要分析其概念 ;当它是一个过程时 ,它是一个动词 ,需分析其主语。本文通过对全球化四大类概念和六大部分主语的分析 ,以期对其进行系统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19.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20.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