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熟翁氏历经六世、160年的家族藏书在2000年4月28日入藏上海图书馆,结束了海外漂泊,划上了中国传统私人藏书楼的句号。这是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更是吴地藏书史、吴文化的壮举。本文通过阅读《常熟翁氏藏书图录》,对常熟翁氏藏书的源流加以梳理和辨析。翁氏不少藏书原本就是吴地藏书名家如汲古阁毛晋、稽瑞楼陈揆、百宋一廛楼黄丕烈的珍藏精品。正是它们在吴地文献名家或世家之间的辗转传藏,确保了吴文化的典雅品位以及吴文化在明清中国文化的重心地位。翁氏藏书对于吴地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保藏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2.
叶昌炽所著《藏书纪事诗》是中国藏书史的发凡之作,其收集史料范围之广、史论之精,在中国藏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中国藏书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在学术史上也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藏书纪事诗》的价值逐渐得到更多的发掘,本文着重论述其在文献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包括其所具有的文献资料价值、在目录学上的价值、与版本学的密切相关、有关校勘的贡献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五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钧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林业历史学家.该文从林业史学科建设、林业史研究概况、中国古代林业通史、中国古代林业思想和传统文化、林业科技史和经济史、近现代林业史等研究领域,概述了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回顾了张先生高尚的人生哲学和宝贵的治学经验.张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治学经验,为我国林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藏书与文化——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线索和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和意义 ,探讨从文化视角开展古代私家藏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秦汉时代私家藏书兴起的原因、藏书的概况及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历史贡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作者进一步认为:作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私家藏书,值得重视,值得很好去研究。它为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版本学的产生的历史贡献也是巨大的。为我们当前的古籍整理、研究,图书馆史的研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我国近代藏书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两个方面。微观研究即对藏书家个人藏书思想的研究;宏观研究即对区域藏书思想、对历时性藏书思想的研究,这些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跨度,较为广阔。但由于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近代藏书思想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通过对近代中国藏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将有助于总结既往、找到不足。  相似文献   

7.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模式的百科全书,是打开斯大林迷宫的一把钥匙。作为一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著作,《教程》是研究苏共党史、苏联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列主义传播史等都无法回避也无法绕开的话题。中国学术界对《教程》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现有研究成果仍然不够充分,研究力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也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修辞学史研究被公认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底吉林教育出版社一次推出了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这部书由著名修辞学史家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副主编,它标志着我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陈望道修辞学术思想对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重大影响,包括对复旦大学修辞学史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修辞学通史》的影响。作者还回顾了《中国修辞学通史》的撰写缘起、写作原则及研究修辞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苗族史志研究精彩纷呈,成果迭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苗族史专家伍新福教授的新作《中国苗族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就是其中的姣姣者。《通史》于1999年12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共90万字,这是继《苗族史》(伍新福、龙伯亚著,199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之后,伍新福教授在苗族史领域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20世纪中国大陆苗族史志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通览全书,笔者认为它有三大特色:第一,体系完整。此前面世的《苗族简史》,抑或《苗族史》,编写体例一概截止近代,给人意犹未尽的缺憾。《通史》作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事业自宋代开始步入成熟的阶段,取得了前代所无法比拟的突出成就。在北宋诗歌流变过程中,卓绝一时的私家藏书活动,以及受其影响而蓬勃发展的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推动了宋诗在主题、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