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突出。要全面挖掘和深入发挥网络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具有的功能;明确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和要素指标,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路径和发展范式转型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集群中心、网络内容生产高度繁荣的文化名城、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城市等城市文化竞争力范型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应对全球城市竞争、营造城市发展优良环境和服务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城市软实力建设热潮的形成。当前,羸弱的城市软实力转化能力、软实力建设组织的缺失、"重外轻内"的软实力构建导向和单一化的城市软实力建设主体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实施城市品牌化、城市内部营销、城市关系营销和整合城市营销传播则是有效克服软实力建设瓶颈、提升我国城市软实力的营销方略。  相似文献   

3.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为主旨,探讨城市经营中的文化、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从对策性思考的视角,对如何发展和平衡城市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新的梳理,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要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做出了几个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了细化城市经营的文化要素以及以伦理价值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的城市文化建设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升级文化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城市文化发展环境是大庆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相关文献回顾和借鉴各地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关联机制的分析框架。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需要把城市经营和文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定位、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行销等一系列运作流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形成政府、市场、市民三者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态势,从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尤其是要加强城市社区的基础文化建设.孝文化的精华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提高社区"人文关怀"的水平、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还是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孝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在城市社区中的复兴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软实力":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软实力"的维度,分析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不仅具有经济生产能力,作为社会资本,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关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建设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茂名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34-239
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和国际化与城市自身的发展是每个城市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一带一路"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是该城市发展的水之源泉、木之根基,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高度,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市为例,城市应汲取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文化旅游的经验,挖掘城市资源,突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城市特色,实现城市最优规划,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城市珍贵的记忆。在城市国际化方面需要构建专业化的传播队伍,进行多模态国际传播,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两条新发展主线:一是国家宏观经济规划部门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二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借助文化旅游消费主动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与城市人口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不同,人文城市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发展理念,以文化城市理论为人文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为评价标准,由此确立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基于我国城市资源日趋紧张而历史文化资源存量巨大的现状,中国城市走"人文城市"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人文城市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结构框架、研究与建构入径、新的理论内核,特别是在总结、研究、比较国内外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管理中,由于公共性的迷失,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张力持续增加,历史文化遗产状况堪忧。城镇化进程与城市更新进程的交织生成了中国式城市更新模式,这一更新模式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回归城市管理公共性,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是城市管理的内容,都是公共管理行为。要在城市管理公共性这一根本属性下,探究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洛阳模式"体现在带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节能,方便生产、生活的功能划分两个方面。它既为"单中心+环路"城市困境突围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当今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与"都市"在历史上一直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城市聚集的人口与财富直接刺激了城市文化功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文化功能又不断地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使原本主要倾向于实用目的的古代城市在城市结构、功能上发生变化,由此形成文化都市的古典形态与模式。都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都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性质,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以城市文化功能高度发达为基础和特征的文化都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核心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产业的繁荣会促使城市的兴盛,而产业的衰败则必将导致城市的衰落。基于产业与城市之间这种盛衰与共的密切关系,本文从天津创意城市建设视角重新思考天津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认为创意城市建设定位路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城市文化活动路径与创意人才群聚路径是天津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或将有益于天津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及天津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郭志仪  石瑾 《兰州学刊》2014,(3):171-175
运用城市流强度的测定方法,计算甘肃省12座地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将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中心城市为兰州,其城市流强度值最高,是省内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二级中心城市为酒泉和庆阳,其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是省内次级辐射中心;三级中心城市为平凉、定西、陇南、天水、白银、武威、金昌、张掖和嘉峪关,城市流强度值极低,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最后,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甘肃省中心城市城市流的强化对策和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城的建设与传统的遗存发生激烈的碰撞。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十五”期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旧城改造”的遗憾中总结经验,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抓好“历史文化普查”和“编制规划”两个关键,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结合西湖、运河环境保护,积极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把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致力于考古发掘,获取显著成果等举措,使名城的历史文化再度辉煌。“人间天堂”再展丰采。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辅相成、获得共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