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摘要]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关联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论文通过对两个关联领域的并置分析,分别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继"语言学转向"之绪,对学界知识观和研究范式转向与更新产生重要影响的,无疑是人类学。人类学给20世纪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相对于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开展的"人类学转向"之成就和学术史意义的讨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讨论和认识相对滞后。在科际整合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中具有根基性的人类学,与文学的碰撞与交叉整合将带来何种新局面呢?中国文学人类学如何借助"人类学转向"的知识大变革背景和内在学理,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可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话语的"人类文学"观和学术伦理,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过去的文学研究单一化的模式有一个拓展过程,文学人类学就是试图用人类学的视野、人类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整个学科体系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文学人类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人类学与文学互动、交融是适应知识重新整合时代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及“写”文化的多种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世纪的人类学在"写文化"方法上的文学转向,同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两相对照,揭示学科互动带来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更新契机.通过对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远古圣人传统的知识考古学发掘,昭示对华夏文明发源起到关键作用的物质符号编码--玉礼器与青铜器组合的由来,彰显四重证据和五种叙事的立体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 关键词"人类学写作",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双重含义--兼指文艺创作方面的"人类学转向"和人类学研究与表述方面的"文学转向". 除此之外,从比喻的意义上,"人类学写作"还可以泛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人类学转向".下面是由这三种转向现象引发出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人文学新的分支学科,文学人类学表象上似乎仅仅是文学与人类学相互走近、聚合,实际上却包含着历史语境、认知逻辑、学理依据、学科整合和方法采用等综合价值。她既是两个学科在反思原则背景下的协同产物,又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具有五大特征:即人类学转向,种族本真性的质疑,回归文学本体,学院派批评精神的形成,走向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早期的白话文写作学具有新文学普及教育的意义。胡怀琛结合自己的写作及教学经验,整合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知识,初步建构起一套白话文写作理论。胡怀琛借鉴现代西方语言与文学观念,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之文体差异,藉此凸显新白话文学的美学追求;另一方面,其白话文写作学以汉语文化为本,遵循母语审美基本原则。胡怀琛的白话文写作学开启的是一条新旧通变、中西兼融的新文学创作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良丛 《东方论坛》2010,(4):104-109
审美人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跨学科研究。审美人类学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新兴学科,审美人类学研究并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并且,与民族美学、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审美人类学坚持了地方性的、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立场,体现了面对后殖民语境的多元文化、弱势话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即用西方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16.
文艺人类学是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在空间认识论观照下,其研究范式实现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换,科学的文艺人类学走向了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文艺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出场,为完整地理解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提供了“人类学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学”这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经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以来,为比较文学引进了新的研究视角,创辟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但在很多方面也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首先,跨学科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形成了无限的扩展性,从而让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不再存在;其次,跨学科研究也容易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对"文学性"的丢弃,对"可比性"的忽视,使文学文本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最为严重的是,它漠视了比较文学学科所要求的研究对象必须具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或跨文明等"跨越性"。  相似文献   

18.
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命题与实践中,杨义对本土与西方、边缘与中心、书写与口传、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等多重关系的重新审视,显示出丰富的人类学内涵。这既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研究中诸种缺失的自觉省察,也是对方兴未艾的文学人类学思潮的一种回应,在今后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杨义所倡导的大文学观,使得中国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百年失语之后,有了回归本土范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察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