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也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是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整合民族意识,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意图是培养各民族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存在着冲突,这种身份差别扩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在国家建构中,多民族国家设计了不同的民族整合方案,其中苏联利用了"族群联邦主义"的政治化族际整合模式,澳大利亚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整合政策,这两种民族整合方式在缓解旧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民族整合双重困境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问题上,必须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培养民族的向心力,提升民族的国家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国家往往由多个民族构成。公民在通过政治制度建构其国家认同的同时,还要抽离出族众的身份,以文化性的姿态维系本族群中的民族认同。因此,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本身便包含着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族众对同胞——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公民对身份——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构,必须(1)整合文化价值与公民身份,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与国家制度的理性服从,将公众政治价值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内化成固有的政治信仰与心态;(2)健全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文明,实现政治价值社会化过程,确立公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3)拓展政治动员能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国家治理的结构与体系。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他们的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四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虽然受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潜在因素影响,但其间也反映出并渗透着藏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即积极的适应主流文化、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以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感到自豪等。藏族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文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家振兴的根基之所在。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个层面展开,它们也是国家认同建构有效的、可行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推广,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兴起,世界霸权体系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分裂的碎片化,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缘于异质文化的互斥、民族认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国家构建的滞后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处在特定历史与政治环境中的一对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分化和重构.在边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形成与边界的变化,人们在不断进行着国家认同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后,今天二者的融合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但是在当代的开放环境中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面因素也不断增多.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得以强化,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是主要的驱动力,但是国家主体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不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夯实,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族国家产物的跨界民族,对于民族国家边界的形成与边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的建构既是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基本方略。在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政治法律、文化心理与公民文化途径被普遍采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跨界民族成员的公民身份面临着族性张扬、参与困境与权益维护等挑战。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至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大体经历了古典王朝国家认同危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初步确立、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挑战"和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完成四个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情势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之情状及其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为当今民族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途径,能够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建构积聚正能量,是实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经典的民族国家已不是主流,多民族的共同体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存在方式,如何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认同之间的关系或呈现一致或体现为分殊甚至抵牾的状态。如何化解这种内在张力,使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有效协调,就需要厘清这两种认同各自的逻辑,深入把握其内在张力生成的条件与原因,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重构的维度,方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民族治理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中,往往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这既因为民族作家自我的文学观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之间存在裂缝,又因为民族作家坚持从自我生活出发的创作实践与当时从政治出发的主流文学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更因为民族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存在的内在矛盾。这为今天的民族小说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