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苗族民族认同的层级论——对苗族“蒙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研究与国家政治关注的问题。苗族蒙人的民族、国家认同的分层表现为一家人、仪式群、同一个火塘的弟兄、同姓、同为苗族的蒙人、同为苗族及对中国祖国的认同,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认同标准,其情感指向也有所不同。民族认同的归结点是血统的认同和祖根的回归,而苗族蒙人的血统是中国人,祖根的回归点是中国。因此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是苗族蒙人最高级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3.
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它与民族偏见、文化适应、心理健康等研究领域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是国外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而我国有关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基于民族认同研究的起源和民族认同理论发展的系统梳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人格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5.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跨界民族中之一,对中国柯尔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的实地调研,以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的分析研究表明,柯尔克孜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历史文化和语言习俗,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同时,柯尔克孜族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远远高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回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回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本研究以宁夏回族为对象,通过对回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变量分析,来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为当今民族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途径,能够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建构积聚正能量,是实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精神是指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文化学与中国哲学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精神研究,与时代往往存在疏离感。而政治学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精神研究,又往往缺少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意识入手,能够使我们从跨学科的视角,完整、准确了认识中国精神。在国家认同视域中,中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式体认,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现实利益的契约式同意,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道德式承诺。国家认同视域中的中国精神研究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族群都有一套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个体身份认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族群内的个体从降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在随后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同一族群关于自身和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通过分析裕固族个体身份的基本构成,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民族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结果,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关于这一族群“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这样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公民身份视域出发,基于平等与自由政治理念,解析女性与男性差异问题产生的社会缘由,阐述了女性只有达到经济上的自治和独立,才能使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发,论述社会如何以不同方式对待女性,审视女性公民身份对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从共同体与女性认同的关系出发,阐明共同体对女性公民身份的承认和赞同对凝聚人心、激发共同体成员认同力量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帕菲特的"人格认同"理论在心灵哲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帕菲特所运用的假设事例(大卫.威金斯所处理的一个病例)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其观点。威金斯病例产生了一个"怪异的假设",即分离的自我的可能性。帕菲特在此所遇到的问题是,当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时,先前的每个人将如何被保存下来?如果将杰克和吉尔结合为一个人,他们每个人在新的杰克/吉尔同一体中将怎样存在?将两个人结合为一个新的人体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理由相信结合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人会存在一刹那。人格认同问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不应该进行随意的、简单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存在着三种假象:作为工具与手段的政治认同,丧失了主体性的政治认同,只有规则层面接受、没有意义层面诉求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表达的是人们与他或她认同的东西的分裂。假象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并未按真我的要求而是按他人的标准去进行政治认同,其中,真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标准存在偏差,个体充分发展的目的与群体保证顺畅的功能目的之间并不一致。确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协调统一的社会发展范式,以情感认同推进有效的政治认同,尊重本能需求、传统习惯等无意识因素,这无疑是提高当代政治主体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形象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城市形象设计研究在于突出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城市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形成凝聚力,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比较分析城市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探索城市形象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遵循的程度和应包含的内容,以推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忽视认同问题,晚近兴起的建构主义主要从国际层面分析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化,对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甚少涉及。由于国家发展不充分和国际社会中认同霸权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双重的认同危机。这些国家必须争取时间在发展中获得所需的内外认同,即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认同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依照不同学科分类,学术界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解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在对西方学界对认同研究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学科对认同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认同研究多学科研究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借鉴西方认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时应该注意的西方认同理论形成背景和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rikson首次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Marcia加以扩展提出了同一性状态说,之后自我同一性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而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与家庭因素的关系更是近几十年来研究的重点。通过概述国内外对家庭因素的影响的研究,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方式、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自E.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之后,已有大量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解析、测量方法和相关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中西方有关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的影响,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的把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