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小学教育,从国家的角度讲,是为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具有强制性和全面性,不以升学为目的;从儿童的角度看,是为了抓住儿童的关键期进行教育,促使儿童在认知、智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当前的小学教育过分注重儿童对知识的掌握,采取分科教师进行分科教学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对儿童的全面培养。一、小学分科教学的原因及其弊端当前的小学教育以知识导向为目标,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储备,过度重视儿童认知的发展,甚至  相似文献   

2.
《新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中规定: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设置公共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新教学方案》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将活动课程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活动课程论是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课程理论之一。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与分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师专开设活动课程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成为现代公民,党的十七大的号召、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都强调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现代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指出分科课程和统整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两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对高中文理分科这一焦点问题的探讨来看,主要集中于对分科这一结果的描述和分析,而对造成分科这一事实的背后原因缺乏进一步追溯。本文对文理分科的现状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学科设置、人的认知等因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学术在鸦片战后发生了剧烈变动。文章采取实证性研究 ,从经世学术的兴衰、新式学堂学科及课程设置、西书翻译等方面 ,考察中国近代早期 (1840 - 1894年 )中国学人的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 ,以揭示中国现代学术形态发轫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6.
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块到划分为经学、史学、文学等课程。经学作为中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在西方学科中找到对应,其在新学堂的安置问题,是解决新旧教育衔接转换的重要环节。经过张百熙与张之洞分别在壬寅与癸卯学制中的筹划,经学在新式学堂确定了位置。梳理学制和经学课程的关系,可以显示学堂系统下中国学问从不分类到渐趋专门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拓展,中国传统学术分科观念逐渐分化,西方学科观念开始成为知识界对学术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近代以降中国知识分类体系中“文学”概念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方近代意义的“文学”分科,较早出现在晚清开明士人对西方学术文化体系的介绍当中,黄遵宪、郑观应、康有为、宋恕、王韬等人均有相关论述.然而其时输入的西学以器物、技术及政制为主,“文学”并不受人重视;“文学”作为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一支,首先出现在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尽管将“经学”与“文学”并立,但其七科分学的理念,反映出“文学”作为独立分科已基本形成;民国成立以后,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文学课程的设置、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等,“文学”在近代学术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文理分科矛盾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差异的体现。我国高校招生工作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文理完全分科录取方式,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容易对中学教学产生促使学生过早偏科的不良导向。招生投档办法是我国统一录取制度的核心。在文理科合并投档的前提下,探讨一种可以缓解文理分科矛盾,同时满足高校招生专业对考生的文理科类要求的招生投档办法,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证明该办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理分科”看“文理渗透”的内涵及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理渗透是针对文理分科的弊端提出来的,其内涵是指文理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相互交叉、融合.在教育中实施文理渗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理渗透;课程设置的文理渗透;专业设置的文理渗透;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理渗透;校园文化的文理渗透.  相似文献   

10.
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只有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拓宽高师生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增加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培养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非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美术史课程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借鉴美国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具体做法,了解其得失;试图从中找到对我国美术史课程发展与推广的有效经验,论证其可能性,特别是它作为高校通识课,应该主动承担起“人文主义核心课程”的使命,为提高全民美术素质和文化修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小学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科和中学教育各专业的纵横关系;"博"与"专"的关系;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指出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结构。提出"文理渗透、综合培养、学有专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文艺术基础知识匮乏、基础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大众文化的感性表现形式的负面影响等原因 ,医学院校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仍有差距。为了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起到实效 ,需要不断提高对人文艺术教育的认识 ,同时大力加强人文艺术与医学相交叉的学科建设 ,并在全面提高校园文化艺术品位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对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五十余种“美育”这一学科概念界定的搜集、整理、剖析 ,可以将之分为八大类 :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 ;是美学知识的教育 ;是艺术教育 ;是情感教育 ;是美感教育 ;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 ;是“全面育人”的教育 ;是教育的一种境界等。这八类概念界定均从不同视角对“美育”进行了阐释 ,反映了学界对“美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学科本质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舞蹈美育课是一种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实践性的、观赏性的、参与性的舞蹈课。通过实践教学,认为这是一条提高大学生舞蹈艺术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叔同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先驱,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艺苑拓荒,以美淑世,美育促进德育;人格感化,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多才多艺,学行兼顾,教师须渊博而专精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李叔同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加强和完善当代素质教育不无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视觉文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存在状态,也使艺术形态和审美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喜是忧?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毫无疑问,视觉文化的到来已对美术及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正视视觉文化与艺术的关系,研究当代美术形态与教育发展趋势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艺术鉴赏教育是广告教育的重要一维,但通过对开设广告专业的各高校的调查显示,高等对广告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存在重艺术技能教育,轻艺术审美教育的现象。健全广告教育,促进艺术鉴赏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注重艺术鉴赏与广告教育的结合;加强相关课程、师资、教材的准备;改进教育和考核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为理论基础,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师的要求,阐述学习型数字艺术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从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对策,以期对数字艺术与美术教育的内在融合,构建科学、发展的数字艺术课程理论提供支持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丰厚沃土,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深远。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媒体传播等形式,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许多优秀的设计人才。在提升全民的素质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