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赫德与马格里都是英国人,似乎应该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了。然而不然,赫德是总税务司,是海关系统,马格里是外交系统。赫德要插手外交,引起马格里的反感。赫德又担心马格里会出任总税务司。因此,双方勾心斗角,形同敌国,直至马格里逝世。  相似文献   

2.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12,(4):27-31,51
葛雷森是赫德的重要助手,赫德把他推荐给李鸿章,受到了李鸿章的重用。他忠于职守,毫不客气的指出赫德订造的军舰有缺陷,赫德认为他投靠了李鸿章,忘恩负义!又给李鸿章推荐了琅威理。赫德与葛雷森之恩怨,对研究中国海军史来说,也是颇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略论赫德与晚清中国国家邮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赫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外国人。本文从赫德与晚清中国国家邮政关系出发,探讨赫德对晚清国家邮政创办的作用、影响,以及赫德对中国加入万国邮联和禁阻客邮的消极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赫德在中国近代国家邮政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殖民面貌。  相似文献   

4.
曾纪泽是外交官,赫德是总税务司。赫德插手中法谈判、中英谈判、排斥中国外交官,引起曾纪泽的不满,以致频频将赫德不愿公开的信息透露给报界。在中葡澳门交涉方面,双方意见更是尖锐对立,明争暗斗,直至曾纪泽逝世。  相似文献   

5.
赫德与德璀琳在中国海关共事达数十年之久,自然存在着友谊。但是,赫德代表英国利益,德璀琳代表德国利益,赫德的上司是总理衙门,德璀琳接近李鸿章,双方明争暗斗,层出不穷,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6.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07,(4):100-103
赫德认为丁汝昌是一位很出色的好老头,但是,他既不是个军人,也不是个海员.赫德处心积虑地要使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军,因此,当丁汝昌访问英国时,他要金登干予以帮助,琅威理来华后他要他不要被丁利用,后因琅威理缺乏耐心,使赫德的目标落了空.  相似文献   

7.
赫德与英国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11,(2):1-5,18
赫德为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之常情,理之当然。但他效忠英国常常是从英国的长远利益着想的,而英国政府往往是从英国当前的利益着想的,于是,赫德与英国政府也往往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矛盾、冲突。赫德对英国政府,英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的不满形诸笔墨者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英国人赫德从1861年到1911年在中国海关任职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如果不囿于赫德本人的国籍身份、行为动机,通过与清政府时统治下的海关制度比较,可以展现出赫德任职期间在总税务司制度、关税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缉私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揭示赫德对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荆墨 《社区》2011,(20):12-12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叫赫德的洋人,搅动了晚清的历史。他对中国海关,外交、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全方位、深刻的影响。历史作家赵柏田的《赫德的情人》,用独特的历史角度.还原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真实人生,以及晚清王朝的官场众生态。  相似文献   

10.
清官书记载,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不断指责兵部尚书舒赫德处理乌梁海事件不力,并以其安置阿穆尔撒纳建议不妥为由被革职,子女发配充军。满文档案记载了舒赫德与乾隆帝间的一次意见分歧,此事恰为官书所缺载。据此可知,舒赫德被革职的真正原因恰恰源于此次分歧,而最终原因还是在于乾隆帝的用人策略。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多次无理要求清政府承认其永驻已长期强占的澳门未果。后来在英国人赫德的支持下,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葡萄牙永驻澳门。赫德为了完全夺取澳门地区的鸦片税厘,以达到控制清朝统治者使其为英国殖民利益服务的目的,在葡萄牙强占澳门的政治交易中,充当了一个损害中国主权的帮凶角色。  相似文献   

12.
赫德为英国人。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晚清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关系。翁同龢先后授读同治帝、光绪帝,在晚清也举足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翁对赫德愈来愈重视,赫德对翁也情有独钟,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稜是隋朝将领,隋大业年间曾跨海远征琉球国。唐代后期开始,陈稜因远征琉球、威震海上的英勇事迹被舟山群岛的海民尊为海上保护神。宋元时期,陈稜远征琉球国曾途经岱山的历史认知逐渐在浙东地区形成,浙东士民也多将琉球国的位置确定为与舟山群岛相对的海上。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陈稜信仰随着舟山海民一起内迁,内迁后的陈稜形象逐渐超出海上保护神的范围。清朝以后,随着海民回迁舟山群岛,陈稜信仰也逐渐在舟山群岛复兴,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似文献   

14.
陈忱和丁耀亢是清初最重要的小说家,在身历明清鼎革人生进程的陡然转折,被迫作出痛苦的"进退出处"的角色选择后,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写出了独特的作品,从而揭开了清代小说史的序幕。通过他们的具体作品,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寻绎出士人们的"思想的流程"。  相似文献   

15.
龚鼎孳是清初词坛的早期代表。他早期填词取源《花间》,创作了不少婉媚蕴藉的令词,与词坛主流之云间派保持了相当的一致。但他又能突破云间派狭隘的理论主张,大量创作长调,不为“花间妩媚冶局限,导扬“稼轩风冶。历来不少观点认为:龚鼎孳填词带“稼轩风冶乃受阳羡宗主陈维崧的影响,实际上龚鼎孳使用长调、倾心“稼轩风冶的时间远早于陈维崧。而他对陈维崧的奖掖,更为陈维崧成为一代词宗奠定了根基。龚鼎孳对清初词坛有承前启后之功,为清词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妙常是明清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该形象源于宋女贞现尼陈妙常,在明清戏曲作品中,陈妙常有尼姑、道姑、外道内尼三种形象,各有特色.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明清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西临桂横山陈氏家族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官宦学术家族。陈宏谋为雍乾时著名大学士和理学名家,其玄孙陈继昌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著名士子和清官。文章分析陈继昌的乡试、殿试文章,认为察贤任能、天人和谐、守创结合、君臣尽职、借古鉴今、盛极必衰、无为而治、立教为先是陈继昌的主要政治思想。陈继昌的思想和生平,反映了嘉道年间清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和这位爱国学者对治国安邦的关切,对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复与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上的分歧,正是清浊流的重要分界点。尽管严复从事的是洋务浊职,但是他的外交理念却倾向于沈葆桢、张之洞、陈宝琛等清流人物。即便如此,在如何建立对外强权政府的途径选择上,他与张之洞等清流也不完全一致。严复认为,只有变法以修明内政,使国民拥有自由的民权,才能造就对外自主的强权政府。从清浊流之争的教训可见严复独树一帜的思想,这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应该是至东汉。这与清代其他一些学者的做法是一致的。王引之所说的“西汉”,可能是“两汉”之误。  相似文献   

20.
陈廷敬是清康熙朝重臣,他领衔主持纂修的康熙《一统志》,在中国国家方志编纂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主持编纂过程中,他提出了国家总志纂修总体框架编纂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贯彻在当时《一统志》的编纂过程中,而且也成为整个清代各级方志编纂的主导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国家方志的编纂,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