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丁一方面汲纳了古典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将其与哲学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视美为表述存在的另一范畴,并且将上帝概念引入美学,使美学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具有上帝中心论的品性,而且成为本体形上美,并与古典的审美学说分庭抗礼;尽管此间世界有丑陋、有恶,但是它毕竟还是美的,这个美奠基在其受造性上,其质料性之美不仅包含感官感觉的审美在内,而且也是达于终极目的的手段;奥古斯丁的美是一个集结点,在其中汇集了神性之美、此间世界之美,汇集了人的审美和对美感的认知,甚或美与丑的纠结;奥古斯丁的美学不仅是在古典的精神中表述的基督宗教哲学品性的美学,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连续性,而且它也引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品性的美学,直到今天仍不减其影响之广度、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6.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8.
科学研究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以有利于实现研究目的为选择标准的。以寻找“美”为目的的西方古代美学,形成了美、美的事物、艺术等研究对象;现代美学以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的潮流,是没有完成研究目的转变的产物;研究目的从追求最终的本体转向对审美发生过程的研究,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变化,最终导致把审美现象作为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0.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与法国艺术的交流可追溯到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时期,罗可可艺术的诞生与当时法国盛行的对中国艺术的推崇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主要在造型手法、美学趣味、艺术气质等方面。中国工艺品的输入也使得一些艺术收藏家的趣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罗可可艺术。  相似文献   

12.
?易经?包含着大量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智慧,蕴藏着华夏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是中国美学的原始生发点。其中以“乾坤”两卦所代表的阴阳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易经?“坤”卦的阴性思想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女性崇拜,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土家族地区传统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土家族传统织锦、刺绣、竹编、竹筷等工艺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民间工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变迁对民间工艺带来的影响和引起变迁的原因。文章指出,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经济基础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传媒和旅游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学者和文化人的介入,现代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民众的时间意识表现为天时与人时二重组合.从民众时间意识的起源上看,自然时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节奏是形成民众时间观念的三大要素.从历史发展的路径看,早期社会以自然时序的天时为第一选择,随着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人们逐渐以适用社会生活节奏的人时为岁时体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16.
卡俄斯(Chaos)和努恩(Nun)可以证明列维斯特劳斯的"同构序列".更为细致地讲,二者所涉及的创世神话,都和创世的基础结构、创世的时间观念、创世的空间观念以及冥界观念联系在一起.但在上述观念中,二者都存在差异:努恩中渗透着埃及文明的恒定性、埃及思想的二元性和埃及文明的宗教性;而卡俄斯更为靠近理性的光芒,更多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逐渐排斥神异思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7.
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与巴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三峡地带土著居民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中央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形态影响深远,其起源与流变有其独特的文化轨迹和文化学意义。本文对这一论题原有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从观念发生与原始信仰的角度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进而对揭示该观念确立的价值基础与观念信仰基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在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文学、考古学佐证,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东北秧歌脱胎于原始歌舞,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以前主要是“娱神”、“娱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娱人”、“娱己”。  相似文献   

20.
希腊神话中,有不少表现英雄徒劳的故事,这些以徒劳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初民们无法征服大自然时心态的必然折射,同时也反映出希腊人追求卓越、无限超越以及追求个体自由的民族精神。徒劳行动中的行为与抗争构成了希腊神话悲剧精神的核心,成为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