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必然的环节”,这是理解“共产主义”的认识前提,有利于认清以往对共产主义所作的公式化解说的根源,因此,必须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本性的全面实现的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经济意义的财产的再分配或转移,也不纯粹是政治的誓词,它首先关注的应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2.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释了劳动概念:在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上,他关注的是一般劳动,将其定性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揭示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存在论基础地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上,他聚焦于雇佣劳动,批判了雇佣劳动及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对人的宰制和异化,表达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在共产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上,他着眼于自由劳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即劳动解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解放旨趣和对人的生存论关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国家内的表现形式。"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梦"的提出为重新审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时代条件。马克思文本揭示出共产主义要回到人本身,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共产主义要实现人性复归,共产主义的现实性表征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人性复归指向了马克思文本的哲学史来源,揭示了康德自由理论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同构性,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更多地来源于康德自由理论。康德的先验自由、道德自由通过马克思的"实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现实自由,这是共产主义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范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1842年的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即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任务。马克思在1844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消除人的异化,才能消除劳动的异化,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宗旨和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共产党宣言》出版之后,马克思还在《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共产主义能够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维护公正与平等,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公正与平等的基础。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基本的公正与平等,并不断提高公正与平等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休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休闲思想的论述富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休闲样态。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下自由时间的积极利用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首要条件,“人类同自身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相统一基础上的劳动和休闲的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必要条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最终旨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生态休闲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生态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在对近代资产阶级虚伪人权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对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分析,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利己的本性,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分立。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无产阶级的科学人权理论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角度看,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贡献在于使辩证方法合乎逻辑地获得了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地位;局限在于辩证方法与其哲学根本思维方式——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本性上是不相容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倒转”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实现了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倒转。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辩证法,以实践活动的内在否定性在现实性上赋予了辩证方法“批判的和革命的本性”。从该视角理解马克思辩证法,自然地克服了其它解读范式的不足,并能实现与其哲学理论旨趣——“人的解放如何可能”天然一致。  相似文献   

8.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篇目,从异化的人到人本性的复归是该篇的主旨。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私有财产最核心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向人本性的复归。该篇中的“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对人本质占有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它自觉地主导着人的解放和复原向终极发展。上述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元问题”,其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统本体论表征着人类摆脱自身的无根化、追寻存在根基的终极关怀,它构成了理解解放论的终极追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本体论的演化逻辑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正确地认识资本逻辑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解放论的革命性之所在,从作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出发,不断超越现实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关系,去构建新的通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终极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张以人的本性作为研究的内在根据,以人的信仰作为研究的主线。从"信仰的主客互映性"等方面论证了萨满文化研究应以人的本性为研究对象。人的本性是在人的原始本性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张力当中呈现出来的,本文论证了人性本身既是一种超越性,又是从这种超越性向现实性的回归,即人本身就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矛盾统一体。人性本身就是信仰,是一种感觉的人性。因此,本文认为信仰是主体自身存在的方式,也是一切精神、物质现象建立的基础。信仰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因此,应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决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以及探讨向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回归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哲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有密切的哲学关联,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使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哲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有密切的哲学关联,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使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价值诉求和逻辑归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路线图"遵循以人的本质为根基,以异化劳动的剖析为切入点,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中枢环节,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归宿。同时在对"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阐释中,马克思发现真正的共产主义不同于以往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它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其意味着人本身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思想的精辟阐释与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仅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为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思想引领,而且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观点,从源头上看,可以追溯到其早年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种种不自由状态,这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认为作为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一方面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确证以及人与自然界,自由与必然等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能够从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实现途径,这表明他此时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发生学的视阈来看,哲学的超越维度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西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对人的再认识、“反讽”的精神追求等精神本质的扬弃,获得了理解实践、自由和信仰的本真性视阈。  相似文献   

16.
随着马克思钻研自己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不断深入 ,马克思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也日益完备地铺垫着“世俗”而坚实的基石 ,从而解构了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 ,达到了“生存实践”阶段 ,即把生产劳动看作理解并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参照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正是通过这一历史维度的深入 ,最终决定性地与空想主义学说相分离。这一科学的理论为现代无产阶级谋求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试图摆脱传统、抽象、思辨的哲学研究方式,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式来表述和研究问题,实现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转变.他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展开并阐述一种解决历史之谜、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一门科学”的思想便是这一理论在科学观上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从其理论前提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发生学的视阈来看,哲学的超越维度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西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对人的再认识、“反讽”的精神追求等精神本质的扬弃,获得了理解实践、自由和信仰的本真性视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代化的历史运动中追索现代性的特征,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批判的理性维度,生产与物质维度,世界交往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阐发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价值意蕴:自由是现代理性的价值核心和目的,现代工业与大生产是人的自由的展示与确证,世界交往展开了人的自由的丰富性、开放性,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后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