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历年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就沈阳地区在东北古代交通史上,三段具有历史影响的交通地理问题:即战国秦汉“秦开却胡戍边道”——隋唐东征高句丽“北趋甬道”①和“通定镇”——明清之际皇太极西征蒙古之交通道,及其三者的历史传承关系,进行了详尽研究.其中重点考察了三段交通地理中,最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问题,即隋唐东征之“北趣(趋)甬道”问题.同时以这一古代交通地理的个案研究为载体,重点解读了辽宁地域文化中交通文化体现出来的普遍的社会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理论与方法的兵学 ,在秦汉得到了空前的升华。秦汉兵学是先秦兵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结、继承和发展。秦汉兵学是为秦汉大一统时代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服务的 ,从理论上回答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何维护统一、建设军队、巩固国防、克敌制胜等重大问题。秦汉兵学还是秦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学旨趣由“取天下”向“安天下”、“治天下”的转变 ,学术兼容与兵儒合流是秦汉兵学文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秦汉社会的“婴儿”称谓,或指“始生”儿、“初生”儿、“新生”儿,与现今“婴儿”语义接近;或指幼儿,与“大人”相对应,义近令人所谓未成年之少年儿童。秦汉字书又有“女曰婴,男曰儿”的说法。《焦氏易林》数见“婴女”称谓。其中“爱我婴女”句所见“贱下”或者“下贱”,或许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差异观念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成年女子甚至女性婴儿的生存境遇。这一现象,应与秦汉时期弃婴行为所见女婴居于更悲惨境地即“产女则杀之”的情形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先秦时“五服制”,秦汉时“道”以及东晋南朝时“左郡”,“左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设置的考释,并揭示其历史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是秦汉统治者与儒者双向选择,矛盾、利用的历史产物。秦始皇、汉武帝所处的不同历史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与秦汉儒者所具有的不同品格,及儒者身份的不独立性与统治者的专制,破坏了这种双向选择,速成了出于同一政治目的、相反历史结果的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悖论问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极其重要的跨学科性难题。近年来,对它的多维度研究已经成为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形成了数家争鸣的局面。尤以有关“说谎者悖论”的争论为多。导致“说谎者悖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清逻辑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和普通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只要我们分清这两种不同语义的“真、假”,所谓的“说谎者悖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大量阅读由中国人用英语写的、已正式出版发行的报刊、小说、词典等资料的基础上,收集并分析了各种典型的语料,对“中国英语”的语义表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界定了“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总结出“中国英语”语义表达的十一大特色,并通过比较和对照,从概念意义、搭配意义和联想意义三方面区分了“中国英语”语义和标准英语语义,阐明了“中国英语”语义生成的五种方式:语义扩大、语义转移、语义引申、语义创新以及拼音语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和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公”谥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谥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着“公”谥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有关繇的词义分析,认为秦汉时期的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徭役或苦役,它含有繇使、繇役等多重语义,其中繇使就类似于出公差,秦汉时期的一般官吏随时都有繇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宫省制度与秦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宫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宫省制度与秦汉政治的关系,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月关即国家”思想泛滥,家政、国政不分状况对秦汉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戴礼记》非由《大戴礼记》选编而成礼学素称难治。古人有言曰:“累世不能通,当年不能究。”苏志宏先生所著《秦汉礼乐教化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对秦汉时期的礼乐教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不过,...  相似文献   

12.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窗口。在秦汉文史研究方面披露了相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研究成果。对传承历史文化,凸现地方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由于大量集古印谱印行于世,肇始于元代的“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被文人篆刻家全面接受。这造就了这一时期文人篆刻对秦汉传统的全面复归,但此时的篆刻创作还存在着对古代印章原型的简单认识和模仿的弊端。清中叶浙派的崛起,标志着文人篆刻实现了从对秦汉印的形式摹拟到精神实质把握的跨越。历史地看,明清文人篆刻创作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着“印宗秦汉”创作观,并为清代中晚期“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通行的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纪年方式是秦汉相接。而事实上,秦灭亡于公元前206年,其后经过楚汉相争的四年历史,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才正式称帝建立汉王朝。此期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历史,应当在秦汉之间加上“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历史纪年”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围绕着永城与秦汉历史文化遗存,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秦汉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整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语类》记载的方俗口语词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古今汉语文白演变的概貌,其中因口语化表达或方言用语习惯等而产生有大量同一词义而词素、词序或结构不同的同义近义词群,如“交衮、夹界、两隔界头、两夹界处、半间半界、监界、鏖糟”、“浑沦、混沦、囫囵、儱侗、笼统”、“胡乱、胡 A胡 B、胡 A 乱 A、胡 A 乱 B”和“鹘突、胡涂、胡鹘突、含糊、含含糊糊”等,既体现了朱熹门人弟子的地域文化差异,又有当时口语和通语表达上的不同,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和文白此消彼长动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射礼是秦汉之前规格最高的古代射礼,以择士为目的、以容体仪节合于礼乐为标准、以太学为举行场所是其基本特征。秦汉以后,大射礼的这些特征渐为消亡,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属性。在对历代大射礼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秦汉之后大射礼属性嬗变的历史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大射礼在秦汉之后与宾射、燕射逐渐融合,虽有“大射”之名,但其本质属性已消失殆尽,更多地呈现出尙武或欢娱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