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色与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在走向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断消解了古典诗意的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话语系统和诗意结构。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面对都市所进行的新诗现代化探索,以及对于都市文化的复杂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3.
台湾新诗从来就是一座重镇,在中国新诗乃至世界华文新诗地图上均占据有重要地位。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新诗中,做出了下列特殊的历史贡献:丰富了中国当代新诗表现生活的空间;在“文革”期间,台湾新诗更是填补了中国当代新诗的大片空白;在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台湾结”与“中国结”的对峙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经验。  相似文献   

4.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意识的最佳结合,艺术形式产生变化,但诗质却没有或甚少变化。新诗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先导,其价值在于以自身的完成为革命诗歌运动画了一个句号,又以自身的试探为第二次诗意革命画了一个冒号。新诗潮对生命内在世界的发现,不但为后新思潮提供一片崭新的大陆,而且也使中国新诗在冲决“民族性”的羁束之后进入世界现代诗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5.
孙大雨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在时间上仅仅稍晚于新诗史上最早进行格律试验的陆志韦,是新诗史上最早认真考虑新诗格律问题的少数几个诗人之一。孙大雨新诗格律理论的核心是他的“音组”说。孙大雨的新诗格律理论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一种既符合诗歌普遍的格律原则,同时又适应现代汉语自身特性的格律设计方案。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格律理论应用于创作与翻译实践,留下了相当数量可谓圆熟的新格律诗文本。  相似文献   

6.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3):91-93
针对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的现象,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以“三关”的关学原则及创作实践,规范了新诗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使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阶段。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诗的发祥地,可以说,北京大学哺育了新诗,又见证了它的历史。为了发扬北大的新诗传统,重塑新诗的历史活力,在中坤学术基金的支持下,2004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由谢冕教授任所长,孙玉石、洪子诚、张剑福教授任副所长,并聘请二十余位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新诗的诞生及其过程勾勒出了一个总体轮廓.提出了新诗诞生分为准备阶段、尝试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的新论点,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诗论家作了简要介绍与评析,为新诗诞生过程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9.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理论不仅直接加速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参与和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理论的建构。论文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影响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期揭示其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中国新诗与外国诗歌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较为全面地勾勒了马雅可夫斯基在哪些方面对中国新诗产生过影响,及其影响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文化转型期本土与外域的文化联系与冲突时,时间差和空间差有助于为中国主流诗人定位,也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发展前景的把握。中国新诗应当是现代的,面对现代人的外在世界与心灵世界,面对传媒的现代化和21世纪文学主潮,有所调整与回应。中国新诗应当是中国的,在世界诗歌的开放网络中,实现中国时空的自主转型。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王毅关键词自由诗,音乐性,节奏,格律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1207.25从诗史的发展看,中国新诗无疑取代了旧诗。但这种取代却是以新诗的失聪与哑口为代价的。正是在音乐性问题上,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一直面临着来自传统诗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诗潮的两次高涨王泽龙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新诗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关注新诗命运,探讨中国新诗出路,已经成为当前文坛的一个紧迫话题。中国新诗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行程中曾几度辉煌,成为文坛骄子。回首本世纪上半期中国新诗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4.
新诗戏剧化的原则是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新诗戏剧化体式的典型类别是新诗戏剧独白体、新诗戏剧旁白体、新诗抒情诗剧体和新诗戏剧对白体 ,本文对闻一多、卞之琳等优秀的新诗分别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诗创作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新诗潮、后新诗潮、新诗潮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新诗潮以“今天派”为核心,其后劲为“现代史诗派”及新传统主义诗群与东海诗群;后新诗潮是新诗潮的延展与深化;新诗潮后是对新诗潮的游离,其主要队伍是“生活流派”、“他们派”与“非非派”。就广义的新诗潮看,最旺健的力量乃在后新诗潮中。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意境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境界,它是长期农耕文明熏陶出的品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哲学基础。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存亡危机的逼迫、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的影响及西方异质文明的压迫.这种“天人合一”的伟大传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新诗演进。走的是对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的背离之路。这种背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不符合学人对中国新诗的期待,亦无助于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今天,有必要适当恢复中国“天人合一”的意境传统。  相似文献   

17.
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开创中国的新诗美学,对中国新诗给予理论的总结和指导。这也是闻一多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中国新诗掠影沈彦在商品大潮的冲击和庸俗文化的泛滥之中,作为文学艺术的正宗和尖端的当代新诗,日益陷入苍凉、孤寂的境地。诗歌,作为雅文学的代表和标志,正面临严重的考验、痛苦的抉择,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洗礼。中国的新诗如何生存、发展?九十年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晚清诗界革命主张以新意境和新语句入诗,但又不能摆脱和突破旧诗格调,诗界革命未能成功。中国新诗的创立,不能无视或绕过近代诗歌改良运动的主张和实践。近代诗界革命是“五四”新诗革命的先驱,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前奏。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危机,是中国新诗产生的巨大背景,新诗运动的目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均取决于此。对新诗社会功利的超常重视,是新诗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格律与自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20.
王光明认为,传统不仅是变化的,丰富复杂的,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赖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殷鉴认为,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黄雪敏认为,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将流传下来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整合到现代汉诗中。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