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庆东 《东岳论丛》2004,25(1):99-103
文言语符与白话语符在小说文本建构中的流变意味着20世纪初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转换,这一转换历程在《小说月报》中得到了形象化地展示。恽铁樵与管达如各自建立于古文章法和小说本体之上的白话理念共同呈现着前期《小说月报》同人之于现代性小说文本建构所进行的前瞻性探索。但由于其文化心理与哲学理念的制约,这一探索在后期《小说月报》同人发现了"人"的哲学后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并最终完成现代小说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1910—1920年的《小说月报》因曾经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而被否定。实际上,恽铁樵接任主编后就进行改革,登载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小说,其社会小说对政治思潮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婚姻自由与男女平权理念的张扬、对侨民问题与工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等,均引人注目。从语言层面看,其早期白话小说语言尝试也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鲁迅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是以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卓越成就而奠定了他的文学家的地位,并以此为世界所知名。但是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自提倡文学革命后的《狂人日记》始,早在1911年冬,他就曾写过后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言体小说《怀旧》。《怀旧》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以  相似文献   

5.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6.
两部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比较邹午蓉二三十年代之交,丁玲和庐隐相继创作了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两部作品题材相同,人物相类,情节相似,最初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比较研究一下这两部出...  相似文献   

7.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1912年至1919年这一时期,出版业的发展较此前更为繁荣,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下,出版社大量创办,报刊、杂志尤为发达。活跃在这一时段的出版社,重要的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有正书局、国华书局、进步书局等,这些出版社创办了大量小说杂志,较有影响的如《小说月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等。这些杂志为小说的创作、发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创作小说刊载数量大为增多,大大超过了翻译小说,短篇小说与白话小说在刊物的导向下逐步发展。杂志的创办、编辑宗旨也对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阅读趣味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浙江的鲁迅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不仅有一批浙籍作家与鲁迅创作同步,及时地关注和评论鲁迅的作品,而且论述也大多准确,为鲁迅研究开了良好的风气。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于1921年5月《新青年》第9卷第1号上发表不到三个月,桐乡的沈雁冰即在当年8月10出版的《小说月报》上以朗损的笔名发表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正确地指出“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特别指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国初期文学大刊 ,《小说月报》是“林译”的一个重要阵地。本文认为 :《小说月报》中的“林译”多为后期“林译” ,它在质量大不如前的情况下仍能在这一大型刊物中占据重要位置 ,主要源于它在当时拥有一个强大的舆论背景。而大量“林译”的刊登 ,不但影响到《小说月报》的风格 ,而且还影响到其中的创作。文章同时还分析了“林译”由盛到衰的原因 ,除了林纾本人小说观以及翻译选本的变化外 ,他所采用的语言、读者阶层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熊六良 《云梦学刊》2003,24(5):77-80
秦可卿在小说《红楼梦》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在小说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其性格内涵来说,她集林黛玉的自由心性、薛宝钗的温柔娴淑、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于一身。就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说,她处于小说叙事的枢纽位置,为整部小说之总纲。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这一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剧性精神命运。  相似文献   

12.
向志柱 《云梦学刊》2005,26(2):98-100
“长篇小说史论三部曲”从长篇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和围绕史诗性立论,从总体上抓住了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理论的命题。采用了“传统史诗”和“现代史诗”这两个概念,抛弃了史诗的外在形式,抓住了史诗的内在精神。将史诗由长篇小说的价值评判转换成了文体规范。不仅具有史论价值,而且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史诗对长篇小说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文学的认识价值,容易助长长篇小说大而全的创作风气,史诗评价也不应该是长篇小说的惟一追求。  相似文献   

13.
韩国尹在硕教授的《韩国出土木简的形制及其内容》一文,对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的形制、书体、内容及用途做了介绍,并把其同日本和中国的木简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史研究,而且对研究形成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小说是一种倍受压抑的文体。"小道观"自始至终制约着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发展。到了近代,梁启超特别重视小说的功用价值,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的观念才得到根本更新。然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这一著名命题,亦有偏颇之处,那就是对小说的地位的矫枉过正。因此文章认为这种思想是梁启超矫枉过正的根源。他利用舆论之威力,把小说置于文学的颠峰,自此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意义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5.
杨新刚 《齐鲁学刊》2004,9(2):135-138
现代都市风情小说是指通过都市民众的生存表象、生存背景的展陈与勾画,试图探究潜隐其间的历史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并最终承续文化启蒙与文化隐喻使命和负载的小说,其启蒙言说在启蒙主题的定位、启蒙的对象、方式和视角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启蒙小说相比是比较温情的。这几个方面又是通过其独异的叙述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王卫平  刘栋 《北方论丛》2007,2(1):35-39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樊伟峻 《阴山学刊》2009,22(6):35-37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创作深有影响。古文经学不为章句之学.追求简明的文风,消解了长篇巨制,文学创作也由繁趋简。古文经学不谨守家法师法,讲求兼通,能博采众长,故古文经作家能够出入经史,表现题材也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至;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为经学所拘,开始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古文经学反对谶纬,迷信成分极少,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在政论散文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同样的光芒在汉赋和诗歌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邹志勇 《晋阳学刊》2006,(4):110-112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对诗歌创作及其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对诗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谶文献,而且将诗谶广泛地运用于诗歌阐释当中,这种现象与宋人特殊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以及诗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宋代笔记诗话中的诗谶文献作细致分析,以多重视角对宋代诗谶进行类型划分,解析其阐释心态,这对研究诗谶与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法和策略,其代表作《宠儿》不仅代表了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主体性、对话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宠儿》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