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国志》、《三国演义》与诸葛亮文化现象于平一段风雷激荡的三国纷争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诸葛亮。诸葛亮的人品才智、丰功伟业为后世所景仰,因之演成代代相传且不断拓展的诸葛亮文化现象。诸葛亮文化现象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广泛,论者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三)》是《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系列丛书的第三辑,该书从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文化现象浅论张晓刚,刘霞在我国,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一个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为世代各阶层人们普遍尊崇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已远远超出了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范围。他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多谋的共名。在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出色的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的功名业绩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倍加关注,比如人们对诸葛亮的研究及对其体现出的忠诚、智慧、才能等现象的反复评述。文章回顾了近年诸葛亮研究的现象,通过对已有关于诸葛亮研究的梳理,从心理学视角提出并论证了对诸葛亮进行心理传记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事     
2011年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从荆州入蜀1800周年。为弘扬三国文化,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及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拟定于2011年8月举办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一本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现面向海内外学者征集稿件。  相似文献   

7.
三国以降,在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下,士大夫阶层与文人墨客不断对诸葛亮形象进行着包装。通过讴歌诸葛亮其人其事、美化其政治素养与伦理道德、重塑完美的仁义新造型、不断追封加冕各种称号等多种方式,最终将诸葛亮改造成儒家圣贤中的极品代言人。诸葛亮形象被伟化、儒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历代重视的"宗本之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沂南县为东汉琅琊郡阳都故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向有“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美誉。1800年前,一代智星、大名垂宇的诸葛亮就诞生在这里。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位受到历代称颂的“智星”、“贤相”,他在中国古代伟人先...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性格内涵经历了魏晋、隋唐、宋元等时期在不同领域里的诸葛亮故事的演变与发展,其形象依次呈现为隐士而名士、道士而神仙、忠臣而贤相等三种不同的形象气质。这三种形象气质的形成,无不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孟天运 《东方论坛》2002,(3):127-127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人性格均有深远影响 ,是一位世界级的历史传奇人物。自西晋陈寿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以来 ,历代对诸葛亮的研究经久不衰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更是高潮迭起 ,成果丰硕 ,其中由王瑞功先生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 8月出版的《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就是一部诸葛亮研究集成性的新作。该书的一大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为了全面反映诸葛亮的事迹、思想和文化 ,采用了志、图、传、表、录等多种形式 ,以志为主 ,诸体并用 ,这在人物志写作中还是个…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作八阵图见于史书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八阵图被人为神化,并与阴阳五行、八卦、道教符策化的遁甲术相联,愈加扑朔迷离。八阵图本身所具有时效性、复杂性,老百姓对作八阵图的诸葛亮的推崇及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孔明被道士化,是造成八阵图脱离本来面目,走向神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武侯祠、庙是三国末期以后为由巴蜀而荆襄进而普及到全国的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明清时期四川武侯祠、庙大量涌现,官民共祭,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地理现象。武侯祠、庙不仅是各地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也是民间百姓对诸葛亮信仰认可的表现。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阐释明清时期武侯祠、庙在四川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揭示出武侯祠、庙的分布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对诸葛亮的祭祀与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已经深入到城乡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诸葛亮在中国历久弥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11,31(2):74-77
历史上诸葛亮文集整理有两种思路,一是事类编排法,二是文体编排法。前者以明代杨时伟的《诸葛忠武书》为代表,后者以清代张澍的《诸葛亮集》为代表,后者有中华书局刊印的通行本传世,前者除四库全书全文影印外,尚未见任何出版社刊印,说明杨著还没有引起重视。《诸葛忠武书》的价值有三:一是《诸葛忠武书》有意纠偏而作,其撰述目的和对王著材料取舍值得肯定;二是《诸葛忠武书》保存了大量事实材料,并对这些材料有考辨,有说明,有存疑;三是《诸葛忠武书》可以和清代张澍的《诸葛亮集》相合而观,合则双美,离则两弃。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8.
元代以来,戏曲、平话中的诸葛亮,都以道士形象出现,影响至今。历史人物诸葛亮,治国主张、修身养性理论、选读的书籍,乃至其出生地,都可以看出其所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