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的悲剧》中 ,作者通过主人公为追求金钱、情欲和地位 ,逐步走向堕落 ,最后泯灭人性地杀害女友的故事 ,谴责了贪图享受的极端利己主义 ,揭示了在失去理想信念后 ,面对金钱的腐蚀、情欲的诱惑、政治的操纵 ,个人的奋斗只能带来人性的异化 ,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把握,她的凡俗性、物质性、情欲等人性现在其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对<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更是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上述人性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讲述张爱玲通过对她那个时代的人的内在的外来的痛苦的独自把玩体味和描摹,建构了其作品中的人性世界:情欲 物欲=人性恶。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围绕着人终究是臣服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展开的,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的命运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与还原.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真相是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摆脱不了情欲的支配,由于情欲的盲目性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着由变态的物欲和性欲所主宰的两性婚姻关系,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心理描绘揭示出人性的颓废和泯灭。与同时期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相比,张爱玲的作品缺乏追求个性的叛逆精神,更多表现的是虚无的自我满足和逆来顺受的奴性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既是当时变态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作者自始至终无法超越自我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男性话语中,女性受压抑的声音和女性主体意识长久地躲避在男性声音的后面,隐而不显。张爱玲采取的就是将女性放在从属的位置上,让她们自由言说自身的压抑和苍凉。张爱玲以女性世界人性的被扭曲、被虐杀为着眼点,并专注于人性和人性的弱点,成功地刻画了一群人性扭曲的女性形象。她的“苍凉美学”取决于张爱玲的性格特质,在她笔下的阴性荒凉情境中,暗藏了现实作家与文本女性的双重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情感荒芜苍凉到了极致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她的小说是关于人性的哀歌,作者母爱的失落亲情的沦丧和爱情的虚无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进而分析张爱玲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西游记》的女性类型及其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通过对全体女性的分等、类型女性的分级、个体女性的分解,说明了仙女、凡女与妖女是三个依次递降的等级层次,即无情无欲的是仙女,是理想的女性形象;有情欲但能理性对待的是凡女,她们要为之付出代价;放纵情欲的是妖女,是最低等的,应该一棒打死。这表现了吴承恩的情欲观:情欲是存在的,但是不能不控制。无情无欲的是神性,理性之内的欲望属于人性,而溢出理性范围则属妖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3.
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喻为"黑夜",从昏暗:金钱的枷锁;寒冷:真爱永远缺席;恐怖:情欲的焦灼与变态;阴晦:自我意识的依附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解读出张爱玲笔下女性世界与黑夜之间相似的昏暗、寒冷、恐怖、阴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以国民改造为目的的新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与传统小说女性迥异的"女豪杰"形象.这类女性为救国救民崇尚革命暴力,甚至抛弃贞操、家庭、情欲,泯灭其性别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想像性.此种"女豪杰"形象不仅表达了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希望女子能够和男子一样肩负起天下兴亡之重任的迫切要求,更为引人深思的是,"女豪杰"这类理想女性,开启了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性想像的雄化叙事.这种文学叙事昭示出中国妇女的自由独立解放并非是一种平等人权意义上的个体人性权利的获得,而是从属于救国大业的、与国家的独立解放密切相关的集体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中西方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渗透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对女性的关注。从人性观和女性观出发,剖析劳伦斯和张爱玲的作品中人性观和女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