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中的制度安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景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目前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上存在一些政策的禁区和理论的障碍。通过对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中制度安排的重点是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制度安排。同时应用重复博弈中的重复剔除占优策略均衡模型,论证了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旅游景区经营者为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必将采取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原因何在,该不该转让,如何转让,在转让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旅游景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保护景区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国家以景区所有人的身分,充分挖掘政府、企业、旅游景区三者利益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将经营权从中剥离出来,通过有偿的方式将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社会受让企业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是国内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改革新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受让企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遵循一个中心(即保护旅游资源)两个基本点(即旅游资源特色和永续利用)进行规划和开发,转让经营权和保护景区资源双管齐下,确保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形成"保护—利用—效益—再投入—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景区的经营权转让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正反双方各执己见,反方担心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经营权转让后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由于作为转让方的政府和作为受让方的企业处于一个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中,企业为了其长期利益必然会保护景区的环境和资源,政府通过转让经营权来实现景区的综合价值,推动景区发展是完全可行的。要达到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既定目的,政府必须在转让前后做好立法、景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试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是当前旅游经济中普遍关注的热点 ,也是景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关键。从经济学原理和经营实践来看 ,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不会导致所有权变更 ;风景名胜区产品供给应采取市场生产与政府提供相结合的方式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风景名胜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同时 ,应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 ,规范经营权的转让。  相似文献   

5.
199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洞正式转让45年的经营权,首开国内景区经营权委托经营之先河,从此揭开了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序幕.随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热潮.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推开,对旅游经济实现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上,业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在阐述旅游经营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价格评估体系的形成及表现形式,以及评估指标的构成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旅游资源经营权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转让的。  相似文献   

7.
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转让价格成了转让协议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实践中已经应用和在理论上正在探讨的各种定价方法,都属于静态定价法,容易导致转让初期所定价格与转让后景区的实际价值差异太大的矛盾。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成长与增值性,在对景区经营权转让价格进行确定时,必须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即采用动态定价法来确定转让价格,其核心思想是要求将转让价格分成多期进行定价。动态定价模型具有模型简单、数据可得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较为合理地确定景区经营权转让价格,可以衡量已转让景区经营权价格的合理性,减少或消除一次性定价导致的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8.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包含两层,即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众委托人身份不明确、政府处于关键地位、代理链条冗长、委托风险和代理风险并存等。委托代理关系数学模型表明:信息对称条件下,代理人会选择努力工作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代理人会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的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方式,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开发、经营管理好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且有效地保护其资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使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成为旅游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 ,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对风景名胜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后进行市场运作。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优势、弱势明显 ,威胁、机会并存 ;从国内外景区管理模式及旅游业资本运作模式对比分析看 ,政府、旅游经营公司和志愿者共同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的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是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我国公司法通过股权转让的同意条款和股东优先购买权条款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限制规则。其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则构成股权转让限制的第二道防线,属于实质规则。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虽然对《公司法》中的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加以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规定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明确"同等条件"内容,建构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责任追究机制,已然成为今后公司立法修正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旋转风机叶片表面压力信号测量的应用,介绍了风机实验台的信号光电转换系统的结构及原理;通过在动静系统分别加入微处理器,分析并选用了与之相适应的串行发送方式和电路设计;实现了对采样数据的储存和分时发送,并将二次发送校验系统和数据返回式校验系统分别运用到旋转系统中,解决了动静系统的信号可靠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林权流转主体资格是确定流转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依据福建省集体林权改革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流转主体范围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承包经营户、联户的流转资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农村承包经营户流转资格的确定以林权证上的登记为准,联户流转资格以其法律性质的确定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隐形流转和试点实践违反了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却成为社会上通行的做法;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成为必然趋势,确认其流转的合法性是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国家应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善意取得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可以解决《物权法》第106条与《合同法》第51条法律适用的理论困惑和冲突。善意取得制度不应该遵循《物权法》中规定的一般物权变动模式(即我国所采原则上债权形式主义),因为善意取得制度本身之设立就在于以牺牲财产的静的安全来维护交易财产的动的安全。只要适用《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善意取得之转让合同的法律属性就应该被认定为无效。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仓廪系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从物流学角度看,仓廪作为粮食物流的基点,充当着储备仓、转运仓和周转仓的角色,在运输系统的连接下,通过上行、平行和下行运行系统,将粮食运往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电子文件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具有隐秘性、完整性及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档案行业中的电子文件进行传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应用JAVA编程语言对PKI公钥体系的支持,采用对称加密和数字签名混合使用的技术,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电子文件安全传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的为情感交易而设立的身份信用向现代社会的为商业交易而设立的契约信用嬗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断裂、信用激励机制断裂、信用约束机制断裂、信用的产权基础缺失、信用的道德目标模糊等,必然使我们处于信用缺失的危机之中.再造我国契约信用机制,重点是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维护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信息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隐形流转和试点实践违反了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却成为社会上通行的做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成为必然趋势,确认其流转的合法性是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国家应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要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聚集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变模式的不适用性,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