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申玉梅 《社科纵横》2009,24(6):57-59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大学只有真正领会创新教育的实质,才能紧紧围绕创新教育的核心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本文阐述了创新人格的内涵,并且从当代中国杰出的创新人才"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性格分析中,探讨中国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当代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怎样创设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智平  叶进 《社科纵横》2006,21(9):148-150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大力提倡知识创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性学习,既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本文拟对此做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学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设创新型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发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知识创新的组成部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注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准确而客观地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晓光  杨禹  王炳森 《学术交流》2006,(11):183-186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且注重功利,学生的人文底蕴不足,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的实际,必须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具体举措为: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内容,完善创新机制;转变教育观念,“授之以渔”,以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科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强化学术权力,形成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激励机制,将创新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大学建设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探索其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就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首先要正视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7.
陈延峰 《创新》2007,2(2):50-53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剖析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内涵;从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指出教育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开拓与实施的重要课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强化品德责任教育、活学活用知识、发展科学思维等是当前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种有效策略.该文首先选取了社会、学校、学生三个视角,概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随后辩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机遇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结合工作实践,分别从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创新评价模式以及...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人才保障.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如何培养工科类专业具备"双创"能力的人才也备受关注.该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性,并针对当下高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探究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普通高等教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方案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工作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对我国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采用这一模式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青年人才作为国家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分析探讨目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金课"建设,经过五年多的研究与探索,从"政府—高校—学生"三螺旋视角下创新总结并构建了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依托创业项目、一生一品项目,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予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中国的发展需要各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端正思想,改进方法,为国家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阐述了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从改变数学教学的观念、目标入手,通过构建适合数学教学的氛围,再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深入情境、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树畅 《创新》2011,5(3):115-117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受体制性、观念性、学术氛围、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顺利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就必须转变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鼓励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创新人才匮乏最主要原因是创新教育缺失,我国和欧美一些国家比较,创新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食品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整合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分析了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究多元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主的新兴通识教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该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设计,目的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从而培养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主流,民办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思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行业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高校已经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文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提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些许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旅游人才,为旅游行业和现代管理型企业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房濛濛  陈超  陈玉 《社科纵横》2011,(11):145-147
军校学员作为军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源头,既是未来军队建设的领导者,也是推动军事知识创新、军事科技创新、军事谋略创新的骨干力量,其创新能力对军队未来建设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军校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都论及或提出过相关的理论和任务,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校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政府、高校、社会、学生4个层面联动不足,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该文从院系角度,围绕教育模型、培养载体以及活动梯队3个方面,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思政教育的有力回应,两者之间的高效融合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的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激发社会责任感,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该文主要从独立院校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在创新创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