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屠龙术,它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相伴而行,适时而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宽泛,涵盖了人和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谓多元主义,是美国当代哲学家法伊尔阿本德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其核心理论就是"怎么都行",也称为"反规则".他的多元主义虽然在理论上有失偏颇,但却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我们应当对他那"怎么都行"的主张进行改造,即知道什么方法对什么问题能行,就选择什么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还原论哲学。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融、学科领域进一步细分、实证研究方法大量被采用等新的特点的出现,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面临新的挑战。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而不科学、不规范的学术评价机制则会阻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引用率、采纳程度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应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代表作"制度的采用也将有效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应用美学"一词定性颇难,盖因其概念含糊而内涵纷杂。当我们谈起"音乐美学""设计美学""建筑美学",甚至"医学美学""体育美学"的时候,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它的学科规范、基础、范畴是什么?美学学科自西方诞生以来,就一直遵循着形而上即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美学虽标举"感性学",但其并未离开哲学和科学的范畴。如果说鲍姆嘉通通过定义感性学而将美学学科身份合法化和科学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其自主性发展遭遇着来自政治、经济场域的力量。虽然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常因其受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受到质疑 ,但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而在于转变政治意识形态导向的方式 ,使社会科学从各种权力话语和利益言说中摆脱出来 ,还原为独立、自由、开放的科学。另一方面 ,任由利益趋动的社会科学要实现其合乎科学的自主性发展也是困难的 ,它不能确保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 ,无益于社会科学内部的协调发展 ,也无力引导研究行为的合乎道德性。解决的办法在于要以科学本身的视角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规范社会科学研究 ,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还原科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既是开展百家争鸣、进行学术创新的平台,又是建设强大凝聚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阵地。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如果没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效。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就必须突显所刊研究成果学术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报要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政治使命,就必须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一比较宽泛的开放式的定义出发, 提出了广义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 将它对外运用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学, 对内运用于区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的系统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理工农医院校创办了一批社会科学学报.其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报新军.江泽民关于"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繁荣"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倡导下于2001年6月成立的"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联络中心",为学报间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供了组织基础.我刊从本期开始,特开设"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文摘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报道太多,不能一一列出,不知道算不算不规范),2004年6月底,刚刚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99位委员一致投票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但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口径所谓"这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意义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规范之处.既然只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宪章",还说是"中国第一部"呢?有的报道说"这项工作自2002年春天开始启动,有关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与大量高校师生座谈的基础上,汇聚多方意见,这部规范得以出台",而新华社的报道则说是"三年".2年多和3年究竟是不一样的,后来多采用3年的说法,大概是为了突出制定该规范的严谨和细致.可是读者不禁要问,对于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的那些规范,居然要花"二年多"和"三年",还动用"大量高校师生座谈",是不是有些夸张或者说有些浪费呢?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发展最显著的解释变量.三农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乡土或城乡空间,遵循"八股"范式.即围绕科学理论和三农实践需求提出问题,展开文献综述、找出"文献缺口",基于理论框架分析构建假说,对应框架内容确定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资料采集,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具有稳健性的结论,进行三农政策设计.扎实地学习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先进的研究方法,讲述好中国故事,可以作为新时代三农社会科学研究者共勉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3.
研究《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和本子问题,不是为了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而是借此向广大的中国人输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就是胡适的"科学情结",这就是胡适创立新红学的目的。为了推广"科学方法",所以胡适只关心那些可以考证的内容,即曹家的历史和版本的历史。他对于《红楼梦》的核心——大观园,这个显然是虚构出来的世界,不是不知道,却总是避而不谈。不能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对象,在胡适看来是没有讨论价值的。胡适所创立的新红学,其长处和短处均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4.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总闻》是他历时三十年而编撰的学术专著。该书废序言诗,独创"十闻",他的论说"因情求意",以示今古虽异、人情不远,以比较批评的方法扬弃前人之说、树立作者之意,并且征引屈原《离骚》、焦氏《易林》进行《诗经》解读,尝试比较品评,多发个人新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析到综合再到复杂性科学三个阶段,与之相伴,科学方法论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再到复杂适应论持续演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被经典科学理性所简化、排除的多样性、无序性、个体性因素重新带回科学的视野,深刻了社会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认识,指明了社会科学方法体系创新和突破的方向。但由于缺乏能够满足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要求的数据条件和技术手段,使其实际取得的成果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空前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开辟出新的路径,计算社会科学已经形成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多主体社会模拟、互联网社会科学实验三大方法体系,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社会实验等研究方法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技术实现正在成为可能,社会科学正处在一次突破性进展的前夜。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为中国社会科学实现“弯道超车”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界应当敏锐地觉察和把握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之在实现国际学术话语体系重构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健康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研究,是一个早就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纵观全球这方面的探索尚属于起步阶段,这两大学科进行深层次结合的成功范例尚不多见。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着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操作手段等方面的区别。就研究人员而论,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懂医学,甚至可能是“医盲”,而医学工作者又可能对社会科学陌生甚至外行。如何使这两种人员和两种学科不仅仅是“合作”,而且能相互渗透、融合,能在普及性的宣传、服务工作中相互配合,能在深入且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中合二为一,这是健康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本质与核心,也是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最终是否成功的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治科学的科学性一直受到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经验政治理论及其系统的研究理念、哲学、方法和路径.经过行为主义革命,政治研究逐渐趋向于一个有序的分析基础:科学主义、形式主义、关联主义、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然而从"梅里亚姆的科学难题"开始,政治科学家就在反思政治分析的科学性.与自然科学不同,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科学不仅要解释政治问题的因果关系,还要对政治问题的意义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全球治理效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内在关联,全球治理的"实效"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勃兴,而全球治理的"失效"则会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衰落。从实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面临"失效"境地,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全球治理中的"失效"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逐步发挥出"实效",比如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谐世界"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转向",运用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并促进它的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是帮助人们会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以及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建设"文化大市",离不开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要繁荣发展城市的社会科学事业,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城市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要拿出切实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