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角度审视量子力学解释之论争 ,并找出四条引人注目的线索 :波动性与粒子性、还原论与类比法、隐变量与量子势、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它们从不同方面勾勒出量子力学解释争论中存在着的网络联系 ,揭示了量子力学解释之论争与物理学乃至整个人类认识进化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2.
科学经验与非科学经验同属经验的范畴,都是"记忆的"、"被给予的""所予物".科学经验是概念化反思的经验,具有形式化和总体化的意向特征,而非科学经验则不然,这是理解科学经验的关键.科学经验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体,凸显了抽象思维的形象基底性.科学经验是技术制造的,具有诠释性,理解科学经验的内涵与特征对于解答"李约瑟难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是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生存论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基本哲学原则。它界定和衍生出了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其他三个哲学原则,即"人的历史性"、"资本及其生产方式"和"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凸显和表征了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4.
主题先行是通讯报道提炼主题的方法之一。有一段时期,有人把“主题先行”和“带框框下去”采访这两者混为一谈.现在仍有人认为“主题先行”是应该受到摒弃的。本文试图从实现途径的不同及产生意义的差别,来区分二者的根本不同,以期达到辨别概念、指导实践工作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理论视域与逻辑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学的理解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理论支点."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视域."现实的人--类存在物、对象性活动--科学","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科学","技术、工业、资本--科学","现实的人的自由、解放--科学",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四条逻辑线索.它们分别蕴含着马克思对于科学的存在根据、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科学的动力机制、科学的终极目的的理解.它们构筑起了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 ,也有外在因素的作用。作为外在因素的社会政治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政治需求对历史上前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革命的形成以及科学中心的转移所起的作用 ,并探讨了其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志平 《齐鲁学刊》2006,(1):135-139
苏轼的“归隐情结”,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往往以政治失意为媒介,导源于身心相离的倦客心理。剖析苏轼“归心”与“壮心”、“忧心”、“倦心”动态交织的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不断需要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来充实,而道德建设正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义,如何发挥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审视,当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促进道德建设的发展。因此,认识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之间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关系,对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这一重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论方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研究 ,主张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看作中国近代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用系统的整体观及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这个子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同社会这个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可以克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 ,多维度的探讨“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动态关系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0.
“资本-技术”共生体是借用生物学的“共生体”概念描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彼此互利、互为依存、互为彼此根据和条件的本质关系而形成的概念。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体系中,意指资本的增殖意志与技术的效率追求的同一,它们相互联结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中,意指资本与技术相互联结,构成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人的历史性规定和异化的客观力量。“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是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联系的枢要所在,也是诠释《资本论》的理论地位和话语逻辑,进而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关键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