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使布迪厄对实践问题产生了兴趣,引发他对结构主义人类学、理性选择理论蕴含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认识论的批判,场域与惯习、实践逻辑、资本与利益、规则与策略等概念与命题构成了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布迪厄的大部分经验研究立足法国社会,他的研究并不是要建立关于实践的一般性规范理论,而是致力于提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即关系主义的分析策略与反思的基本态度。对实践理论的解读与评价必须把握以上基本原则。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布迪厄启示我们,要反对学究谬误,注重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互补,重视认识论、方法论训练,坚持社会学的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不仅阐述了场域和惯习的基本含义,而且分析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多重关系;布迪尔的"场域-惯习"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向,赋予婚姻以实践意义,超越了结构主义亲属关系的范式。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婚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布迪厄反对简单地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婚姻行为,他的“婚姻策略”概念是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布迪厄对社会分类的分析,是在对社会世界双重性的理解基础上展开其演绎的。他运用独特的分析工具:惯习、实践、资本、场域,从政治运作的视角对社会分类体系的形成、筛选与作用于行动者身上的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布迪厄用一种生成的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祛除了“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迷雾。对他来说,任何知识社会学或者文化理论,本身必然是一种关于社会分类的政治社会学。  相似文献   

5.
场域和惯习这两个概念在布迪厄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避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想,为传统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全文主要从场域和惯习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侧重阐述场域和惯习在现实生活中对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影响,并对在物的消费和符号消费方面所体现出的社会差异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言学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因而,语言是符号暴力。这种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体现了布迪厄一贯主张并建构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布迪厄提出惯习、实践和场域三个概念,试图通过这三个认识工具发展一个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的理论。布迪厄认为惯习作为一种结构进行运作,实践感就是惯习与场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产生的即时性、反思性,并有着自身自在逻辑的一系列行动。布迪厄试图超越主、客观二元主义,但最终可能还是更多地偏向了结构主义。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研究立场的本土化诉求、中西方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差异性,以及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 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 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 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 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的社会学:从反思性到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对社会学反思性的“单向度”理解实现了超越——其反思性具有学术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三重向度。布迪厄不是把反思性本身作为目的,而是将其视为实现学术场域自主性的前提性条件,而且其反思是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和理性的政治前景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11.
场域和惯习这两个概念在布迪厄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避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想,为传统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全文主要从场域和惯习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侧重阐述场域和惯习在现实生活中对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影响,并对在物的消费和符号消费方面所体现出的社会差异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运用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周宁人的钢材市场当作一个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理解,周宁人是通过他们在场域中生成的惯习并根据掌握有的资本形塑着钢材市场,同时钢材市场也造就了一个总人口不到20万的山县却有6万人在从事钢材贸易的钢商群体,这体现了行动者与场域社会是个相互同质同步的互动关系。借助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分析周宁人钢材专业市场的行动逻辑,可为我们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理解专业市场,具有学理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 ,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 ,通过实践理论来予以建立。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科学地建构研究对象 ,增强学术的自主性与理论的自觉性 ,在学术场域中培养社会学家的科学惯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社会学理论争鸣的基础。然而,这种“两分法”的研究方式在社会学理论进入当代以来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引起了社会学理论大师们的深刻反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颠覆了孔德已降的许多先贤成见,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路径,提出生成结构主义,建构了自身的理论系统,从而为研究和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思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风险社会理论绕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对立,把风险和风险社会作为反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范畴,从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风险后果来揭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的“自反性”结构特质。它既反对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文学化和美学化颠覆,也不同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潜力的哲学挖掘和补救,而是把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清理和政治学建构,倡导以“亚政治”和“生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建构起了规范性的理论体系。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也有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6.
运用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周宁人的钢材市场当作一个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理解,周宁人是通过他们在场域中生成的惯习并根据掌握有的资本形塑着钢材市场,同时钢材市场也造就了一个总人口不到20万的山县却有6万人在从事钢材贸易的钢商群体,这体现了行动者与场域社会是个相互同质同步的互动关系.借助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分析周宁人钢材专业市场的行动逻辑,可为我们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理解专业市场,具有学理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大法。由于他思想缜密、理论深邃和逻辑严谨,特别是强调义务范畴在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所以他成了伦理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我们仅就他的义务论理论体系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康德哲学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他的以三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的批判”)开路的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也就是说,他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先验的道德模式完整和系统化了,这种模式就是他所谓的“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所讲的“实  相似文献   

18.
当前唯物史观的研究注重宏大叙事的“理论建构”,而唯物史观的微观领域研究和现实解释力仍显滞后。唯物史观的根本理论特征和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实践”、“反思”与“批判”的精神。借鉴当代思想家布迪厄、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理论)的反思、探索,有助于更为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并探索有利于唯物史观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今科学哲学的两大走向(自然主义化和社会学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境,而在国际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弗里德曼的理性动力学则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途径.他在扬弃康德的先天构成性原理、重构逻辑经验主义以及批判蒯因的整体论和库恩的范式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以“经验定律、相对先天、哲学元框架”为逻辑结构的理性动力学.通过反思和批判,作为“哲学元框架”的“哲学反思”应修订为“哲学反思一哲学借鉴—哲学分析”.理性动力学及其反思不但带来了对科学哲学本身的新理解,而且为科学哲学研究走出相对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针对的主要是对社会学中的理论理性。在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存在着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两种对立,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在对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中存在着唯智主义的偏见,从而扭曲了社会实践的本来面目。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中,模糊性是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正是对各种理论理性的一种超越,并且还原了实践的本来面目。本文尝试着从实践理论的构成要素以及实践的运作逻辑———实践感,这两个方面来对实践理论中的模糊性特点来加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理论的独特之处和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