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启蒙主义时代以来,救赎被作为一种宗教幻象而被人们所遗弃.然而当现代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却又在理性的层面无法解决之时,救赎之于人类文化的价值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性反思的理论重镇,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救赎意旨在其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教师可扮演为控制者、评价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等,并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先进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大趋势下 ,世界各民族国家、地区固有的传统文化 ,支撑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与其它文化形态、文化模式之间日益发生着冲突与磨擦 ,全球化浪潮及市场化过程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尤其明显 ,这种冲突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进文化建构及对未来中国社会整体走向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应当从共生理念与法则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共生作为一种理念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无论是在自然界生物领域还是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中,共生作为事实和规律都存在着,它是我们可以从自然界和客观历史中抽离出来并运用于社会组织以及作为价值导向去追求的。该文从共生理念和共生法则进行事实和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共生的多样性、复杂性的方法机理,概括共生法则的核心内容,为处理当前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与费斯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对"大众"的界定展开了别具一格的探讨。他们对"大众"抱有不同的理论评判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大众观。阿多诺在界定大众时使用"the masses"一词,认为大众受文化工业的操控和欺骗,失去了创造性和个性成为类成员,并自觉维护现存秩序。而费斯克则用"the popular"或"the people"等概念来界定大众,认为大众是游牧式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大众富有创造力,并运用符号对现存秩序进行符号抵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公民文化”成了全球发展话语的一部分,然而,它却起源于欧洲哲学传统。许多思想家用哲学、政治学话语来讨论这个概念的演化及其社会作用.在学理层面上,一些为“公民文化”思想所吸引的政治家们不约而同地成为复兴公民美德传统的代言人,这是建立在个人没有能力处理复杂事务的信念之上.以至对道德一致性的关注在社会思想中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实践证明,非制度性的“公民文化”的缺失将导致现实中公民的政治感情淡漠,即公民缺乏对政治体系及其权威的归属感、眷恋感和公民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机会主义盛行,以及无法认同政党或国家的目标,甚至可能导致群体行为的无理性。而某种“公民文化”能否被贴上文明的标签,不在于其秩序的优良与否,恰恰在于其德性或美德的建构成败上.“公民文化”的美德作为一种非制度性的观念,其对推进和保障民主政治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润滑作用、探讨或建构“公民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利于深化公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尊敬。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进入风险社会后,由于高度发达的工业打破了社会原有秩序的平衡,从而导致因果链条的颠覆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颠倒,最终致使传统的非政治因素具备了政治作用,那么政治重建就成为了必然的时代话题和理论焦点。然而,在风险社会背景下进行政治重建并非易如反掌,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风险问责与责任主体虚位之间的悖论、民主悖论、社会保险悖论和理性悖论使政治重建举步维艰。通过对这些悖论的揭示,就为风险社会的控制和治理从重视个人利益的作用、"未来"与"现在"之间的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三个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现代化"之显态表征的"文化产业"即文化的产业化,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与信息为主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等活动,其经济价值源自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在学理上经历了从一种批判性的概念到一种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但其本质特征依然可概括为"包容性"、"博弈性"、"创新性"、"风险性"和"霸权性"五个方面。西方对"文化产业"的深度反思给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中国"文化现代化"在竭力研发"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时候,必须同时发育"公益性文化事业"。唯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扶持,互补前行,滥觞于"后发外生型社会"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才能有实质性进步,我们也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0.
从古文字学、易学、美学、古典哲学等角度切入,对"交通大学"校名的本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化裁上下谓之"交"、推而前之谓之"通"、天地人合谓之"大"、教尔经典谓之"学";"交通"二字蕴含了"天地交"的"爻变之道"与"万物通"的"亨通之道",属于"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的天地境界;论证了适时的"绝地天通"是一种不通之通,提出"交通"二字属木火,对应春夏两季,校庆日4月8日即春夏万物"生发"之意;"木火交大"与"水木清华"异曲同工,在中华大地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