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铁年代》在叙事结构中体现出实与虚,性与爱,个人与国家等三组"相反相成"、对立合一的张力关系。文本题材选取表现为史诗性与传奇色彩并重,以性与爱的角逐推动情节发展,话语修辞的特点呈现出本性自我与时代意志的张力结构。我们在观赏电视剧过程中时刻感受着文本张力结构带给我们的一种张力美的"力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偏重于“死亡”的情节布置。它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而是作品意蕴寄托的手段。紧紧围绕着死亡的预感和既成事实编制叙事线索,淡化人物的具体死因而突出与之相关联的意义探询,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情节大都承载了对某种人生境遇的社会剖析责任。  相似文献   

3.
叙术体结构与中国小说鲁峡叙述体结构,是以叙述为主,融合着场景描写的一种小说结构。其特点是:作品情节主要环绕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表现在叙述的内在线索上,并不专于某一事件本身的发展;各个场面在时间上也不一定紧密相连;同时,作者直接抒发议论,加强叙述者的主观意...  相似文献   

4.
成一初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一般都采用了人物心理线索带动情节发展的结构方式,以刻划出改革大潮中农民的内心阵痛和对新事物的体验。他近期创作的《游戏》,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把文革中深受精神压抑的农民的心理状态展现得很深刻。而有的作品,则运用了一个并不完整的侦探小说结构,以情节小说的样式来达到反情节的目的的而围绕着情节展开的各种线索,就成了过程性的揭示。因此具有后现代艺术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果报故事不能简单地以宣扬封建迷信视之,它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包含着劝善惩恶的积极内涵,由最初的自神其教转变成为作者弘扬和阐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形象化文本.同时,因果报应不仅成为故事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小说的一种情节结构模式,在小说叙事方面起到了结构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现代派小说在哲学观、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上,以一种空间性姿态而与传统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小说的空间性不同于以时间性为线索的小说,而是以并置性和同时性所构成的意义网络。它邀请读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激活小说文本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精品,它以布拉格为主线讲述了多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遇,串联了那个疯狂、堕落、野蛮的时代,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记忆与遗忘、天使与魔鬼是小说中蕴含着的双重矛盾主题,它们互相交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全面解读这两对矛盾主题的变奏,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哲学内涵,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学会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无法消解的人生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丁西林的戏剧带有小说化特征。其作品情节来自小说或者现实生活,没有过度凝聚化处理,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情节性与戏剧冲突相对弱化,背景与时代相连,小说性的叙事性元素突出,或隐或显昭示着作家的存在。丁西林小说化的实验创作塑造了平实又极富魅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精神,同时合理地引导读者观众进行理性思考,戏剧艺术在其手中焕发新生机。  相似文献   

11.
许多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因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通过探讨女性哥特视阈中《呼啸山庄》的三个女性形象,即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凯西在情节发展中各自不同的哥特式体验,以及其深陷困境、拼死抗争及反抗胜利的情节线索,可以感悟到隐匿在小说巧妙复杂的叙述方式之下女性体验的恐惧、疯癫的根源,及其不朽的文学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让读者有一种特别的听觉感受。这是因为张爱玲从小接受了专业的音乐培养,再加上她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天分。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张爱玲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受到了音乐思维的影响。音乐艺术在其小说中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表现:显性方面,张爱玲直接套用音乐术语、音乐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隐性层面,她将音乐织体结构嫁接到小说的形式中,丰富了小说的表达技巧。另外,其小说语言还具有别样的音乐美。这些都是张爱玲小说的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身处不同时代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莫里斯·格斯特》和《毒瘾难戒》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无法实现之爱。本文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相同点,从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性格入手,探析两部作品的作者各自对所处时代的变迁持有的态度,从中发现她们的社会道德观——一个是理性、谨慎,一个是感性、奔放。通过对作品深层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两部巨作。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芙蓉风》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写实精神,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各种场景,穿插了多条情节线索,使得全书充满了史诗般的气势和百科全书的性质。作品不满足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还对生活的本质进行了揭示。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创造性地传承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话语创新精神。特别是写景的“自由式骈化”风格独具特色。在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语境中,《青春之歌》一方面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文本中建立了以革命与阶级斗争为主导话语的等级秩序;另方面又在多重的、边缘性、差异性的话语中输入某种意愿、权力和功能,构成该作品多音齐鸣的内在结构。本文所讨论的是诸种边缘话语中的一种——知识分子话语在文本中的展露运作,及其给小说带来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推进快,线索分明,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洗炼的笔触勾画人物形象;语言朴实,对话生动,充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指导学生阅读时,应紧紧抓住这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开传统小说模式的评价系统,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或者说用“向内转”的方法来探究萧红小说的情节结构特色,发现萧红小说中蕴含一个宏大的情节结构模式———“背弃-逃离”模式。这一情节结构模式贯穿于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通过对这一情节结构模式的探究,还发现作家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结”———“仇父”情结。  相似文献   

18.
通常人们总是把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织体理解为一种平面的构造,即一种以情节为主轴的横向展开。这种理解使我们重视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面,强调情节的新奇、生动和完整,但它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难以超越情节结构面的限制而争取到比较宽阔的美学空间的困境。譬如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期待着出现能够与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媲美、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实在难得见到。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审美能力,又误以为“儿童水平”与“艺术水平”是相互抵牾和排斥、难以统一的两极,于是便为两者只能择取其一而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我们  相似文献   

19.
灵韵与复制是理解本雅明有关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问题的关键概念,对此的理解也随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发展,数字复制技术时代的中国网络文学,具有类型化大众文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发展模式不同,一方面它满足了读者对文学的娱乐消遣和宣泄功能等需求,也传递给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大量网络文学的产生从内容到情节都出现了跟风与复制,这是大众文学作品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能在模式上创新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相士形象虽然在古代小说中大量存在,但以往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实中国古代命相文化非常发达,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也多姿多彩、成分复杂。明清之前小说中相士形象总体上显得苍白无力,情节模式单一;明清小说中的相士形象则逐渐变得丰满生动,其情节叙述在袭用传统模式的同时有了某种突破和发展。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小说吸引力等重要的文学功能。他们在古代小说中的大量出现与时代、作家和作品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