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营销时间最长的商办女性期刊,是研究民国女性社会生活和妇女问题的最有价值的史料之一。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妇女杂志》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探讨。但是,目前对《妇女杂志》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妇女刊物之一。对其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关注者来自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在中国大陆学界,对《妇女杂志》的研究始于2002年,迄今,共发表相关论文77篇,2008年以后,研究热度明显升高。已有研究涉及到了十个学科,以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占比重最大。自2005年起,各级科学基金项目开始资助与《妇女杂志》相关的研究。从研究热点看,办刊宗旨、教育问题、职业问题、女性形象、婚恋观问题的研究关注度较高。近几年来,陋俗问题、服饰文化、女性身体、上海女性休闲空间、文学等领域亦开始进入研究视野,显示出《妇女杂志》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女性杂志的兴起与发展多与清末民初思想、知识启蒙氛围关系密切。民初袁世凯执政后,鉴于政治舆论环境的恶化、沪上中产阶级女性读者市场的形成等,以《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为代表的商办女性杂志获得发展空间。这些杂志在编辑方面颇具特色:在政治上反对激烈的女权运动,坚持中庸、平和的言论立场;在传播内容上以知识启蒙为重,尤其关注"贤妻良母"式女性教育的探讨和普及;在编辑手法上对现代摄影技术颇多关注,以影像的方式为建构新生活、新女性塑造典范。  相似文献   

4.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其传播机制与性别话语空间构建值得探讨。从“通讯”与“编辑余录”分析编读互动空间的建立;通过“发刊词”与“征稿启事”来看编辑议程设置;通过对图像和译作中的西方女性的分析,探讨新女性构建中的异质因素的介入和参与,分析图书广告如何模铸了女性的身份。《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建构的是由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性别关系始终是男性“导师”与女性“学生”的关系。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语境下,杂志不但参与了女性的建构,而且将女性从传统话语带入现代性当中。  相似文献   

5.
《妇女杂志》被称为“近代妇女史上第一份历史悠久的大型刊物”,从创刊之初,《妇女杂志》便试图建立言说西方世界的链条。1916年,商务印书馆启用胡彬夏为主编,借助其留学西方的亲身经历述说欧美平凡女性的真实生活,并将言说主体向“妇女与家庭”偏移。从中我们可以寻迹《妇女杂志》(1916)所建构的欧美镜像及其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择偶观念一向表现较为含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开启了思想启蒙之牖,而且也打开了自由恋爱之闸。其时的报刊杂志是知识男女青年获取新婚恋观的渠道,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择偶心声的场所。《大公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女子月刊》等都十分关注两性话题,反映出男性在接受新婚恋观时,渴盼与一位学识相当的女性,共同结成具备知己与爱情的婚姻关系;而经自由平等理念影响的知识女性,则在抗命挣脱传统婚姻枷锁后,更难抵御恋爱至上的浪漫诱惑。其时的婚恋自由开始成为青年知识男女的共同诉求。然而,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与杂糅,男性在婚恋中期盼的实际上是同时具备新知识和旧道德的女性;而女性在爱情理想中既追求人格平等,又仍然执着于寻求男性的庇护。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是进步知识分子讨论妇女问题的园地.以该杂志中涉及妇女解放问题的相关内容为文本,从编辑学角度研究五四时期《妇女杂志》的编辑思想与特点,梳理妇女解放思想的内容变化,从而分析《妇女杂志》在传播妇女解放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性别视角出发,分别考察编者、作者和读者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妇女杂志》中妇女解放思想的建构和发展是编辑、撰稿者、读者多方合力的结果,而有关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是由男性传递给女性的.《妇女杂志》有关妇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进程.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直接受到《语丝》的影响,注重通过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进行思想启蒙。当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其话语策略和启蒙姿态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林氏刊物之遭遇批判与人们对启蒙与救亡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林氏刊物在处理启蒙与救亡的关系时表现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月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科学刊物,也是第一家采用汉字横排法和完全采用西文标点的刊物.它自成一派、特色鲜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新青年》相携并进,在中国科学启蒙和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妇女杂志》在宣传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的同时,成为推进我国女装由传统向现代变革的思想阵地。《妇女杂志》向读者宣传服装裁剪缝纫技能的重要性,并通过上升到科学化的服装制图原理,实现了服装裁剪技术在大众中的传播。杂志还组织开展女装款式改良的讨论、刊载美术家的服装设计作品,其中对西方服饰美的科学理论的推介,对服装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强调,表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活动已经开始影响女性的衣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女性身体总会受到时代精神的深刻规约。“五四”作为充分造就现代个人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开端。考察这一时期以《妇女杂志》为主的公共舆论可以发现,女性从服饰到头发、乳房,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社会话语角力的场所,由此建构起了“五四”时期女性身体新的时代美学。同时,“五四”主流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建构也为新文学对女性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提供着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娜拉"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的显赫位置,与其最初的传播载体《新青年》杂志是绝对分不开的。该文将回到《新青年》现场,论述女性解放话语在《新青年》所创造的舆论空间中的展开情况。女子问题与对于家庭—宗法制度的全面批判,有着密切关系,这构成了中国女性解放话语兴起的特殊背景。女性解放话语在酝酿、延展的同时,被愈益引向知识分子启蒙规划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妇女杂志》是一份在时间上跨越民国前中时期办刊宗旨和主题上几经变更,在内容上"对外开放"程度分阶段扩展的近代妇女期刊。以该期刊中涉外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五四"前后刊载的涉外文章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在新文化运动爆发前后,《妇女杂志》中刊载涉外文章的数量、涉及的妇女议题、内容的取材等在不同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五四"之前的涉外文章以传播先进实用科学知识为主,"五四"初期的涉外文章开始介绍各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研究新思潮,"五四"中后期的涉外文章则重在推介妇女解放思想与理论并深入探讨妇女问题。而五四运动后《妇女杂志》大量刊载外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妇女了解国外妇女运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桂妹的新著《文学与启蒙》以卓异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就文学和启蒙的关系走进"五四"文学和文化这一丰富的历史存在,其坚实的理论素养保证了对繁复的历史事件做出有效的文学、文化阐释。论著从"一些具体而微却极具诠释效能的话题"中打破了既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思想与审美在一系列的启蒙二项对立式中所演绎出错综故事",努力回到历史场域,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出一幅以《新青年》为支点的"五四"时代的文学图志,"在‘思想—文学—精神’的彼此投射中透视文学与启蒙的明与暗、光与影"的理路中出色地完成了对"五四"文学的一次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6.
清末留日学生高天梅等人,1905年于日本东京创办的《醒狮》月刊是当时重要的启蒙刊物,董守义和黄福庆两位先生关于《醒狮》的说法有误。熊月之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之说亦多牵强,不能准确说明《醒狮》宗旨,用"振懦砭愚,输入学理"来概括其启蒙内涵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由民间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民国时期营销时间最长的商办女性期刊,是研究民国女性社会生活和妇女问题最有价值的史料之一.杂志以讨论“自由恋爱”和婚姻生育问题为主,对妇女求学、就业等问题也有广泛涉猎,成为一个反传统的重要舆论阵地,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杂志颇受市民欢迎,女性话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的叙述基于如下文化逻辑:对"新女性"的看法有着市民的求安务实,缺乏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稍微保守,不过提示女性要理性认识到与社会的矛盾,发现新女性话语成为时尚后一些女性打着女性解放的旗号,为自私自利张目的现象,都是敏锐的,进步的;表现为大众事业努力甚至献身的女性,在沦陷封闭、近乎窒息的上海,代表了市民对清新质朴的向往;富于民族文化韵味的"东吴女作家群"小说中,寄托着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评述了华瑟斯廷的主要作品,指出从《不寻常女人及其他》到《美国女儿》,华瑟斯廷的作品构成了一幅一代女性在女性自我身份话语不断变化,甚至相互冲突的后女权主义美国社会的历史语境中,追寻自我的历史画卷,表现了女性自我的历史性、复杂性和流动不居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