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新论──兼论《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塑造艺术王同书很长时间人们总将名人曹操之所以变成白脸大奸臣,看成是由“三国戏”和《三国演义》造成的,包括苏轼等著名文人都持此见,好象《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让人们深恶痛绝,因而到了新中国诞生初期,出现了著名的《替曹操...  相似文献   

2.
曹鸿骞 《社区》2014,(8):15-15
千百年来,曹操曾被一些封建卫道士诬为“篡逆者”,以至于他在许多戏曲中的形象都是“白脸奸臣”,而实际上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郭沫若先生所言,他是一位“超世之杰”。他在《度关山》一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他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生一贯奉行的准则,并专门为此颁布了《内戒令》。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邓玉景曹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除秽定乱,统一了北部中国。更多的人则贬其为“奸雄”,并冠以“白脸”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狠毒、奸诈、狂妄。我以为,判定...  相似文献   

4.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的名字,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可是,长期以来曹操在人们中造成的印象是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汉魏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大白脸是被历代尊儒反法的道学家们一层层抹上去的。 东汉末年,豪门世族和儒家名士把持政权,崇尚儒术,标榜门阀,操纵清议,加剧豪强兼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民阶级。“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公元一八四年,终于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革命的锋芒直指东汉王朝,沉重地打击了豪门世族反动统治,腐朽的东汉政权全面崩溃。经过董卓之乱,东汉王朝政令不出都门,各地豪强势力乘机而起,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大混乱局面。袁绍独步河北,吕布盘踞徐州,袁术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九年一至五月,郭沫若同志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二篇是《替曹操翻案》,第三篇是《中国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三篇文章都是因为作者在话剧《蔡文姬》里面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处理,改变了《三国志演义》和传统戏曲里的曹操形象,所以写点历史论文来替曹操“翻案”,同时也替话剧《蔡文姬》作点宣传。 这三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当时也参加争鸣,写过《罗贯中为什么反对曹操》一文,不同意郭沫若同志对《三国志演义》中曹操艺术形象的否定,但对于历中人物的曹操也未深入研究。后来,因为写《曹操评传》,研究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也  相似文献   

6.
曹操的名篇《短歌行》向为人们赞赏,历来为人传诵.但有的文学史家却认为它流露了曹操的感伤情调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曹操对人生所持的态度是“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例如,有说“它集中地表现了曹操性格的矛盾”说曹操“心常叹怨,戚戚多悲”.而所举之例正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说这首诗“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追慕,这就是《楚辞》里解不开的矛盾.”甚至更有把《短歌行》作为曹操表现“人生无常的苦闷”的典型,并说:“人生无常富贵如梦的色调,总是浸透着全篇的字句.”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读后,即使过了若干年,它的许多人物形象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象他们还活在人群中。如人们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诸葛亮、曹操、周瑜、张飞、鲁肃等名字已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名词;只要你用其中的一个名字称呼某一个人,不用附加说明,人们便知道你所指的  相似文献   

8.
“四人邦”喉舌原两校大批判组在《论三国时期的法家路线》这篇黑文中,公然对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肆意颠倒历史,用儒法斗争代替阶级斗争,胡说什么:“曹操、诸葛亮等杰出的法家人物,以反潮流的精神,推行法家路线战胜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路线,打击和消灭豪强割据势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操在利用农民伟大革命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实力,同豪强割据势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决  相似文献   

9.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存最接近罗贯中原著面貌的一个刻本(说见拙作《<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这个本子所塑造的曹操,同毛宗岗的修改本是不尽一样的。由于毛本对明代《三国演义》的传本有很多的改进,成为清代以来最通行的本子(解放后刊印的《三国演义》也是这个本子),所以学者们研究《三国演义》,大多根据这个本子。但我认为,许多研究者根据这个本子的描写,再加上受到活在戏台上的形象的影响(戏台上的曹操是个白脸奸臣,比起毛本中的曹操,又简单化了),把曹操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以为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是有点偏颇的。事实上,在嘉靖本中,作者对曹操并没有全盘否  相似文献   

10.
游宴诗是最早兴起的五言诗歌题材,游宴诗开启了其他各类题材的写作,共同促进了五言诗的成立;《今日良宴会》应为游宴诗兴起时其中的一篇,其宴会应是建安十七年曹操吟唱《短歌行》的铜雀台宴会,“新声”指的应是铜雀台以来的清商乐,“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应是曹植的断章逸文,“令德”指的应是曹操,《今》诗的大多数诗句,都可以在曹植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当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这在史学界大概已成定论。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却还在被误认为是个“粉面奸臣”,这实在冤屈他了。其实,我们细读《三国演义》,再和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照来看,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并不是个反面人物,而是基本上属于功过并存,功大于过的正面人物。 如众所知,《三国演义》材料的主要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有关曹操的叙述与描写,在许多重大事件和情节上,甚至包括某些细节,是基本上忠实于《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松之注引的史实的。陈寿  相似文献   

12.
自《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问世以来,曹操与凤姐便以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卓越的艺术生命力挤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反面人物画廓,并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读者的记忆深处。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当然是备受非议的。但是,他们在读者和听众心中所掀起的情感反应并非简单的“憎恨”二字所能囊括了的。无可否认,人们诅咒他们的毒辣言语,憎恶他们的残酷行为。但在指责之余,人们也欣赏并赞叹他们身上的才能。 曹操——《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反面主人公,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野心家、阴谋家。一提到曹操,人们总习惯上把他与奸雄划上等号。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谁不对他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称《通俗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曹操形象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个。但是,如同鲁迅曾经指出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曹操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适得其反,本文试析明显的几例。一、曹操的“(?)才”与“爱才”读罢《祢衡裸体骂曹操》,对于祢正平之死,作者几次安排曹操承认自己假人之手:“祢衡辱吾  相似文献   

14.
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旷古奇书的人一定都曾领略过曹操的风采,而善于评论人物的许邵又给曹操扣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帽子,从此,曹操被迫戴上了“奸雄”这项“桂冠”。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我则认为,曹操这所谓的“奸雄”并不“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枭雄的遗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顶沉甸甸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一戴就是几千年,太大、太沉、太久,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他的脸,是阴险狡诈的白脸,还是饱含一腔救国救民之热血的红脸?千余年来曹操成了封建帝王统治的反面教材,成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牺牲品。曹操被他们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一部《三国演义》更将这种不合理的论调推向了极至。有人不禁要问:“孙权、刘备难道就称得上是英雄吗?”孙权,不过一介匹夫,其志不过偏安江东一隅,只知割据一方,并不知人心思合。他的存在只能阻碍国家统一,他本是历史的罪人,岂敢论英雄乎?刘备,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6.
一、从曹冲称象谈起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为了知道一头大象有多重,曹操的大臣们只是考虑把杆秤加大,但又感到不可能造出那样大的称来,因而束手无策.而曹冲善于观察分析,能联想到船载重与吃水深的关系,想出了巧妙的“称”象方法。曹操的大臣们的思维是“复制型”的,只能“搬””套”现成的方法,曹冲则是“发现型”思维的典型代表,这也就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群。诸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鲁肃等,都给人以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之感。对此,人们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尤其是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更是研究得非常透彻。本文只就其中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略陈孤陋,是谓“别论”。典型的性格都应是多样化的有机组合。《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并非抽象单一,而是很丰富的。已故学者傅继馥同志在《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一文中曾说:“《三国志演义》人物的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的表现。例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  相似文献   

19.
千里走单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无不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喝彩。“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的是:公元200年,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战败与结义弟兄关羽,张飞走散。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降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学通史》评价曹操所引用的两个实例 ,即“曹后骂汉献帝”、“曹操屠戮徐州无辜平民”与作品原意相悖 ,曹操“向仓官王 借头示众”的分析也失之偏颇。《中华文学通史》的如此评价会影响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