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2.
<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重压下爱情的多种感受、转变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莫里森质疑美国主流文化准则的主题思想,并对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探讨,让读者在莫里森多重叙述视角中把握故事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迄今为止的十部作品堪称经典,而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同一主题——母爱。母爱缺失与追寻是贯穿莫里森所有作品的内在线索。莫里森对于母爱伤痛的描述以及对弥合伤痛方式所做的探索,揭示出她对黑人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其作品中展示出多种母爱,让人或感动、或震撼、或动人心魄。莫里森认为,母爱缺失和扭曲并不是黑人女性本身母性的沦丧,而是黑人传统文化的缺失;小说人物对母爱的追寻也不仅仅是为了达成对母亲的谅解与宽容,而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母爱的追寻即是对自我的追寻,也是对在充满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中生存的精神力量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183;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生存与抗争--对"蓝眼睛"的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读者与评论界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做过多种解读.本文意在援引后殖民话语理论来论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不仅讲述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悲剧故事,更显现了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从而唤起对黑人文化传统与自我的珍惜与关爱.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描写黑人在美国社会所受的苦难、歧视和虐待。莫里森作品的语言扑实无华,构思别出心裁。她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面新奇的社会透镜,让读者从中洞察到种族歧视和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8.
《宠儿》是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 ,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小说充分利用黑人口头传统具有的动态性与创造性活力,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学性,使许多作品从头到尾都被口头传统的氛围所包围,表现出黑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达着黑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积淀在黑人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运用,使她找到了摆脱黑人文化边缘化与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化策略,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黑人文化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批驳了白人文化优越论和种族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1.
《宠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写作手法别具一格 ,近年来一直是海内外学者评论的热点之一。莫里森在此书中通过几种不同方法使她所叙述的故事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模糊效果。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183;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述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金钱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奴隶制对黑人奴隶的精神贻害。但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也同样满怀信心地为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黑人奴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超越过去,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20.
在《爱》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围绕柯西家的女人的生活经历,讲述了男权家族中黑人女性群体的爱恨情仇。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最终打破了男性权威实现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文章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从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和话语模式等方面,对莫里森的《爱》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