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宋翰林图画院至今还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如画院的起止年代,画院应该创始于太祖建国初,至太宗雍熙元年(984)才最终完成建置,其终时应在徽宗宣和七年(1125);画院职掌的内容包括出题"考校天下画生",绘画全国各州、府、军、监、县、镇地图等,这都是前人不曾注意到的;画院的一些职名容易产生混淆,通过考证可知,"学生"也是画院中有一定官品的职名,"直长"可能是画院"待诏"的附职,"画学正"是徽宗朝"画学"中参与教学管理的学官;画院录用院画家还有一种"补入"制度,但这是徽宗朝特有的现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北宋的翰林图画院.  相似文献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是皇家御用画院,这种“御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绘画有着自身的创作特性,这在题材上,表现为“院画题材的确定性”和“合乎赵宋统治阶级政教需要的特性”。在画风上,则表现为“院画创作讲究对传统画风的继承和对画院本身所确立的‘体制’画风的师承”以及“院画的创作要合乎皇室宫廷的审美趣味”。上述创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泯灭了院画家的创作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尤其是在北宋徽宗朝,院画家“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就等于是在探索和完善着新的院画“体制”--“宣和体”画风。  相似文献   

3.
宋代翰林图画院 ,无论是在我国绘画史还是在教育史上 ,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两宋———我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黄金时期 ,培育了诸多优秀的画家 ,贡献了大量珍贵作品。可以说 ,如果没有翰林图画院在绘画人才培养以及作品创作上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就不会有我国两宋时期辉煌的、傲视古今中外的绘画成就。本文欲对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学制方面做一些初步的窥探 ,进而对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兴盛的原委略为探究。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5,(5):24-27
唐五代翰林职官可分为学士和待诏两类,前者参与中枢政务,后者以琴棋书画等伎艺供奉宫廷。从文士待诏、伎术待诏同处翰林院,到部分文士待诏别居学士院,最终演变为翰林学士,这一由"合"至"分"的因革过程是科举制发展、文人政治兴盛的历史大势所趋。然而,即使职任、地位差别迥异,待诏和学士仍然"分"中有"合",反映出同为差遣职、同属翰林系统的相通之处以及翰林制度在初创时期将文学与琴棋书画、天文方术等各类才艺之士荟萃一院之制度的痕迹。唐五代翰林职官的特点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对于培养造就新兴政治力量的作用日趋加强,文人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官、职与差遣分离是北宋前期官制特征之一,但同时在部分官、职与差遣之名实间却又存在可以互相转换的现象。以中书舍人、台谏官以及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知制诰、枢密直学士等为例,对北宋前期文官之部分官、职、差遣间存在的这一相互转换情况,据有关史料例举而探析之。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7.
北宋皇帝宁徽宗给翰林图画院的画家们出题作画。画师中有的作画极有创意。下如: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多画出酒家,而以小桥、流水、竹林为陪衬。  相似文献   

8.
汉末社会组织结构的离析与无序,是汉代'天人'文化模式功能消解的信号,玄学的产生正是汉魏士人面对现实危机旨在重构社会组织秩序而进行的文化革新的结果。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非人格化的'无'本体置换汉儒人格化的'天',重新奠定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形上基石,并通过对传统社会名教的重新诠释和定位,满足了建构社会新秩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两宋的馆职选拔,学士院试是一主要途径.学士院试馆职在北宋仁宗朝达到极盛,此后便趋于衰落.至南宋高宗朝又得以恢复,直至南宋末期.所试科目,北宋主要考试赋,以仁宗朝最为突出.南宋则仅试策.考试合格者,北宋所授馆职主要是三馆秘阁官,南宋则为秘阁馆职,且主要是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帝王特除是可以免试的.南宋时,状元、词科出身者也可以免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际商务中出现了以重视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绿色营销'新潮流。这一新潮流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国际营销方式,预示着下一世纪世界市场营销的主流。加强研究这一新潮流,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快地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绿色营销'产生之基础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最后就中国应如何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发展'绿色营销'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吴川县令任职线索清晰,周应鳌于万历二十五年到吴川县任,至万历二十八年湖北公安人呙邦永继任,历时三年。周应鳌三年吴川知县之任,为吴川留下了一笔十分值得珍视的财富。其卓越的政缋,堪称古代地方官宦为政一方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官吏选任和监察。从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到秦汉时期选官察举征辟制度,从《唐六典》、宋《庆元条法事类》到《大明律》和《大清律》,我国古代对选官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都作了严格法律规制。最早开始于西汉的官吏选任回避制度,是为防止官员徇私而设。我国古代官吏监督制度分布在古代政令法令中,贯穿于官吏行政的各个环节,《周礼》、《秦律》、《唐律》、《大明律》和《大清律》等都对官吏监察进行了严格法律规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和监察法律规制进行流变考证,对我国'-3前公务员法律规制和西方文官选任和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行政问责制度作为建构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其针对问责程序与问责机制的合理设计是关涉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问题。以行政问责制度为视角,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文本解构和分析,描述、解释了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各个组成要素,着重讨论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揭示了社会发展、危机管理和法制化建设的需要与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并探讨了由行政性问责向程序性问责转变的相关条件。针对我国各地方行政问责制度相互关联的各个核心要素,剖析各地方行政问责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官思想是中国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尽管时代变迁却依然延绵不绝。中国古代清官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和广大民众的敬仰;这种魅力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清官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水火不容,不应予以全盘否定。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清官思想,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并引导其进行现代转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包括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增设,以及对内阁的改组等。文官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皇亲勋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来达到权力制衡,并以渐进因循的方式进行官制机构改革。清末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前代所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文官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具体事例,可以发现古代公文写作在文本上用词力求准确,反对过分修辞和用典;在写作过程上强调严格保密;在写作主体上强调结合实际,立论高远,这些与现代公文写作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原则是我们现代公文写作所不具备的,如写作过程应又快又好,写作主体应有所不为,执道而行。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期,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作为加官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中特进、光禄大夫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官员的地位,往往是官员升迁中的重要步骤,而侍中、散骑常侍作为加官一般是对官员的格外优宠,作为加官时,侍中优于散骑常侍,在官员官职变迁时,加官亦随本官的迁转而由散骑常侍变为侍中。  相似文献   

18.
对“媒”产生、发展的历史考察分析认为 ,“媒”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担任婚姻中介人这一主要职能之外 ,还在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现出一幅极具民俗风味和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9.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领 《南都学坛》2001,21(2):82-84
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从理论素养、战略思维、实践锻炼、党性修养四个方面培养干部 ,其次就是要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选拔干部 ,注重实绩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有利于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