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萨特剧作的“处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特戏剧中所设置的“处境”是其人学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的形象阐释。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非理性体现出人物与处境强烈的逆向性;而极限处境则可充分达到这种效果,人物在身受逼迫性与两难性之苦中坚持自主选择;萨特的哲理思考决不是无的放矢,他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为其人学主张找到佐证,强调处境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对新理性精神的探索,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理性主义的观点,而是站在时代精神的前沿,对理性赋予新的含义。它力图证明,传统理性主义的基石虽然“坍塌”了,但理性依然屹立着,理性仍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根据。新理性主义便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基础上所理解的一种新理性。  相似文献   

3.
由“两种现代性”理论推导而出的文学现代性等于非理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百年中国文学对理性的呼唤与追求并不能表明它不具有现代性,相反,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阶段文学现代性的特殊表现方式。从呼唤、追求理性到反思、批判理性,正是文学现代性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4.
以“人学”为基点 ,对于西方文学史 ,按照历史的阶段 ,从古希腊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了系统地宏观审视和规律性的整体概括。认为跨世纪的世界文学 ,仍会遵循着人类的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道路前进 ,大家必须面对群体人学和个体人学、理性人学和非理性人学两大矛盾的辩证统一。从而得出结论 :2 0世纪文学的主体走向 ,将是以上述两大人学理论问题为核心 ,形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汇流共处 ,它们之间既冲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渗透的多元状态 ,会成为明天世界文学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5.
萨特认为辩证法是由人创造的,根源于人的实践,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是否定与超越的存在,人的意向性活动"构造"了外部的"自在"存在,因此才有辩证的总体化和辩证的可理解性,自然界不存在"总体化"运动,因而根本不存在自然辩证法。本文主要通过《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进而对萨特的"人学辩证法"进行探究,从萨特的观点中找到有价值的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天性与德性的互动”是人的类特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个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理性、非理性)、天性和德性的统一(天性、德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它们只是人的属性。结合“具体→抽象→具体”的图式可以进一步解析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视野下人的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7.
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相似文献   

8.
西方小说经历了从理性真实到非理性真实的变迁,并从这两个层面同时对现代小说真实进行了创造和解释,这种小说真实的双面形象表明小说的本质在于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过程,而不在于一种固定的观念和形态。非理性小说真实的产生,打破了理性所代表的唯一和最高的真实,才给文学真实现带来了彻底的变化,它的基本标志不仅是非理性现实进入文学,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特定叙述形式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一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张康之二战以后,萨特转向马克思主义,树起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空场”,因而,他企图构建起所谓“人学辩证法”的思想体系,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然而,由于萨特是基于存在主...  相似文献   

11.
理性精神对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摆脱精神困境和消除文学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界展开了对“主体性意识”、“人文精神”和“新理性精神”等的讨论。尤其是新理性精神融中西哲学思想、人文思潮和价值精神于一体,汇聚成一股新的文化潮流,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文学的存在与否并不取决于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文学。但是从理性的发展阶段和理性精神内在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学的内在精神是与理性紧密相连的。理性精神在当前时代对文学可能作出其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德育对传统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从“工具性”转向“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从培养“圣人”转向“平民”,在德育过程上从“他律”转向“自律,在德育方法上从“理性方法”转向“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理性精神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学生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立的标志之一。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理性精神,常常在思维和行为方面表现出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本身就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理性精神。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学生理性精神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石山的《鲁研界里无高手》是一篇缺失理性、脱离实际的虚夸之作。这种故作高论的“酷评”给严肃的文学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得文学研究出现了非理性倾向。笔者以这篇文章为由头,全面检视了韩石山的批评,认为韩石山缺乏基本的批评理性,有失知名文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儒家文化的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碰撞 ,主要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现代人学观念与儒家人学观念之间的冲突 ,通过冲突与碰撞在中国文学中确立了新的道德观念、人学观念和审美观念 ,完成了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意味着理性,证明了理性,也是理性的造物。现代科学与理性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需要科学的每一处都呼唤着理性和反对非理性。工业社会及其现代科学中的理性是由认识论哲学所确立起来的,可以表述为纯粹理性,并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演化为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等。其实,它们都可以归入形式理性的范畴。20世纪后期,人们发现对这种形式理性的追求带来了诸多消极后果,因而提出了把握实质理性的构想,而且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中也发现了“价值理性”的内涵。但是,对于实质理性的建构并未取得积极进展。随着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应急响应式的即时行动对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用经验理性置换纯粹理性、科学理性等。经验理性是实践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行动中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与非理性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类主体的构成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文艺活动中表现为艺术理性与艺术“非理性”。艺术理性是主体关于艺术的基本经验范式,艺术“非理性”则指那些在艺术创造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本能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力量。二者在创作活动中,既有矛盾冲突,又相辅相成。总的说来,艺术理性对艺术“非理性”起规范引导作用;艺术“非理性”对艺术世界的诞生提供了主体生命的能量。二者都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经历了从客观归属到主观归属的转变;近代反启蒙运动则高举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对理性的合法性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而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则企图通过揭示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樊篱为理性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感性与理性融汇于文学形象的血脉和灵肉之中。感性状貌是文学审美地观照和折射社会人生的特殊形式 ;剥离文学形象中的理性因素 ,同样导致文学生命的枯萎。新时期以来强调所谓人的本能欲望、潜意识的非理性文学思潮和非理性创作倾向不时冒头。文学应致力于优化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对欧洲20世纪前各种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元素的综览显示:只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文学才堪称理性文学,此前彼后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倾向则只能称之为文学理性.而理性文学得以形成是顺应了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为理性文学,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又在反封建、狭义与广义、方法论与认识论上各具差异。理性文学曾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形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