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2.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现实"范畴,还是思索小说所关注的"可能"范畴,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  相似文献   

3.
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中 ,“真实”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偏颇最多的文学价值尺度。“真实”的概念范畴 ,可以从三个角度厘定 :( 1)真实是创造的产物 ;( 2 )真实的创造建基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上 ;( 3)真实以文学形象方式具体存在。与真实的主观色彩相反 ,真实的价值奥妙在于它在深层对创作规律的契合 ,以及对生活客体的尊重。因此 ,真实成为文学自然态度、人文精神和作家人格的体现 ,说到底 ,成为文学的胆识、气度和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4.
萨特人学的“非理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研究萨特文学的目的出发,主要探讨了萨特人学的非理性问题。1.指出西方人学非理性在文学中的两大类表现。2.萨特人学的非理性,不在于揭示“潜意识”,而重在反对“唯理论”;3.在分析了传统理性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之后,认为萨特的“非理性”不等于“绝对的反理性”;4.“抗争性”是萨特非理性人学中的主要因素,他要求人们面对被奴役的处境,勇敢做出“不”的行为选择;5.“新理性”是萨特人学的隐形追求,从传统理性→非理性→新理性,应是一个唯物辩证法的三段式。  相似文献   

5.
《变形记》中的真实已不是西方传统文学中的那种真实,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标新立异,有着鲜明的“反传统”特征,但被夸张和被变形的生活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真实感,即它所表现出的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略谈《白鹿原》的魔幻色彩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治芳从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总体风格来看,《白鹿原》当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大量的非现实的、非理性的因素,具有着十分明显的神奇的、魔幻的色彩.把现实和非现实、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潜意识、真实和梦...  相似文献   

7.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8.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9.
由“两种现代性”理论推导而出的文学现代性等于非理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百年中国文学对理性的呼唤与追求并不能表明它不具有现代性,相反,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阶段文学现代性的特殊表现方式。从呼唤、追求理性到反思、批判理性,正是文学现代性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在后现代语境中探讨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说明了历史真实是指生活真实,而文学真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记载,它是通过文学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女勇士》虽然偏离了传统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融合了神话传说与个人经历,但作为一部描写文化融通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令人信服的文学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喧哗与骚动》入手,论及了福克纳创作的美学技巧方面的问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在创作中表现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真实观与时间观,即写出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实感,内在的真实;采用“心理时间”,打破客观时间。  相似文献   

12.
在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追求内在真实的文学主张。该小说表面上似乎纯粹叙写"我"的纷乱的意识流动,而在纷乱意识的深层,存在着一种主导作者意识流动,引发作者无数体验和顿悟的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是关于文学发展之路的,深切的,具有强烈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也是代表新文学样式的明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揭露小说真实的内涵。小说大量使用丰富的隐喻、文体、叙事形式、人物塑造形式等在形式上取得巨大突破;在多样的形式下,大量近似现实的人物、事件、历史跳跃在读者眼前,如同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作者通过真实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世人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书,深刻揭露了17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真实的政治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时爱尔兰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家余华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创作转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创作转型,从读者阅读感知的层面可以总结为:从"感觉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它具体表现在:创作题材上的从描绘绝望的魔窟到生存的咏叹;创作方法上的"非理性"成分的不同处理以及从强调技法到不露匠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自然主义以其打破理性束缚、追求客观真实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在中国文坛,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虽没有出现,但它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却显而易见。王安忆便是其中一位,她在坚持创作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自觉地接受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对生物遗传决定性、客体环境影响性、生活呈现真实性的展露与揭示,无不彰显出浓郁的自然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一纵观新时期文学,流派纷呈,喧哗骚动,关注和研究的潮汐也从未减弱。但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品格和风貌的小说——感觉意象小说,却被评论界忽略了,受到了漠视;尽管在新时期文学中它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仍应给予关注和研究。对感觉意象小说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因为它显示了我国新时期文学正在逐渐摆脱机械僵死的理性的羁衅,开始回归到自己的艺术天堂。感觉意象小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唐宋之前,占正宗位置的可以说是表现性小说,其基本特征是重主体表现和直观感受。如《庄子》中现实的幻化和幻化的现实便是东方民族对世…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生活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其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仿真创造。仿真创造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使文本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它主要表现于认识真实、想像真实和情感真实三个层面。文学的认识真实是仿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实现;想像真实是仿真创造的灵魂,赋予文学以虚拟性和假定性;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真情充盈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之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对新时期(1976—1992)小说人物形象做一次整体性美学理解。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的美学素质,经历了形象的真实化时期(1976—1985)、形象的哲理化时期(1985—1988)和形象的原始化时期(1988—1992)等三次重大的美学植变,这三次美学植变在客观上完成了一个艺术升华的小循环,形成了一种美学极致。九十年代的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将会因艺术小循环的形成而出现艺术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仙传小说是《太平广记》辑录的重要题材类型,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即以史传叙事结构展示神仙故事的宗教真实性,以模糊叙事语句遮蔽神仙及其仙迹超现实的虚幻性,以对比、衬托等叙事技巧凸显神仙生命的长生久视,以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强化神仙可求的宗教目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兼顾了仙传小说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性,弥合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