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民 《兰州学刊》2004,2(6):59-61
异化劳动理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已经具备了足够充分与科学的思想条件.马克思对实践的论证,使得由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起来的能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得以进入唯物主义的形态,极大地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人类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实践的唯物主义"阶段,而这一点又是与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革命理论的产生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研究中的“两军对战”说,来源于日丹诺夫在1947年苏联哲学界召开的关于亚历山大洛夫所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嗣后,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提出的“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定义,即流行于我国。我们认为,尽管哲学史上存在以至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把复杂的作为人类认识史高度概括的一部哲学史,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人们简称为“两军对战”史),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全符合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诚然,从理论上讲,“斗争史”和“认识史”并不互相矛盾。因为,人类的认识史就是思维领域里矛盾发展的历史,而认识领域里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哲学家在回答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归  相似文献   

3.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大加强了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的哲学阵地。后期墨家的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剖析一下这个中国哲学史上最初形态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对于了解春秋战国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9,(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应当用劳动实践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贯穿全文,第一次系统地对实践的基本观点加以阐述,这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探析其由产生到确立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阐述,对实践是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的深刻透析,为推动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以及实践批判和革命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正> 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日丹诺夫给哲学史所下的一个著名的定义。多年来,我们都是沿用这一定义来研究哲学史的。它正确的地方是指出了哲学发展中的两军对战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却把它看成哲学史中唯一的绝对的东西,从而割裂了作为认识史的哲学史的统一性,这样就容易导致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不把它看成是人类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6.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近代科学的进步,都曾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为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物质福利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英勇奋斗。但是,在过去若干年间,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哲学史的研究中,我们并不都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经典作家的某些片言只语出发;不够注重历史实际,而是习惯于贴标签。在对于资产的革命时代的哲学家研究方面,我们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细致,因而对一些历史上的哲学家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状况,即使“近代唯物主义始祖”的培根,亦不能幸免。为了编出一部科学的哲学史,我们有必要对哲学史上某些问题,如培根哲学认识论的实质问题等,重新进行探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7.
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当然包括科学哲学发展各阶段典型代表人物和学派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特点和主题转变,也包括各分支科学哲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演变和重要特征。但是,在常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充分重视,例如另类科学哲学发展的定位问题,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史的拿捏问题,中国科学哲学演化的研究维度问题,科学哲学史研究目标的选择问题。对这些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不仅有利于科学哲学史的总体理解与把握,而且将大大丰富科学哲学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加强唯物主义的研究与宣传,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对此,我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一、贵在坚持。在全部哲学史中,唯物主义一向是争取社会进步、关心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或集团的世界观,又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被压迫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一切胜利,从理论思想方面讲,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取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大家都知道是由于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恢复并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武装了全国人民的结果。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本质上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所以,对于唯物主义,我们必需坚持,只有坚持唯物主义,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9.
杜国庠同志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论著《杜国庠文集》,鲜明地体现出研究哲学史的战斗的批判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结合的榜样。我们读过后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下面愿意就我们学习所得,谈一些初步体会。一杜老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抓住了中国哲学思潮在各个社会阶段中的关键性问题。即是说,能够从各时代哲学思潮的“一切迷乱中追踪其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证明共在一切表面偶然性中的内在规律性”(恩格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正因为这样,所以杜老不是一般地讲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而是“要把问题提  相似文献   

10.
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涵义和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但是,对实践唯物主义涵义实质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不尽一致。第一种意见: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全新意义的唯物主义新形态,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一、不可替代的主流西方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自然科学家的唯物主义;第二,科学哲学家的唯物主义;第三,其他各种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因素。现代西方科学家的唯物主义,即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突出位置。这是由哲学和科学发展的一般关系决定的,也是由西方现代社会哲学家的唯物主义、科学主义思潮与科学家唯物主义的特殊关系决定的。第一,从哲学和科学的一般关系看,自然科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它所提供的丰富哲学素材,对其他哲学唯物主义来说是第一性的。科学家对科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史大师,普列汉诺夫对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一个最引入注目的特点是熟练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于哲学史。他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至今闪耀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一) 普列汉诺夫在哲学史研究工作中十分强调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他反复强调,必须用人类的历史特别是经济发展史去说明哲学史,而不是相反。 他在《唯物主义论丛》一书中写道:“从我本人荣幸地置身的那个学派的立场看来,‘观念现象不过是被移置于人类头瞄中并在人类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现象而已。’如果愿意从这个立场去研究观念的历史,就必须下一番工夫去说明一个时代的观念是怎样以及以何种  相似文献   

14.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13,33(1):27-34
唯物主义方法作为为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命题及观念的发掘、整理与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特殊的理论架构,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将唯物主义认知范式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必须妥善处理如下问题:不能以唯物主义为唯一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简单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个别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教条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至上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模式化。质言之,若要使唯物主义范式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及这种特殊性对于唯物主义方法的可适性范围与程度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学术成果入手,阐述了孙叔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双重贡献。孙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分说,以四大块构成辨正唯物主义,以“3 9”构成唯物辩证法,以七大块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均有学术个性可观。其成果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文章从五个方面概述了孙叔平教授对中国哲学史合法性的探索:孙著《中国哲学史稿》建立了“三合一”的中国哲学演进史;以中哲史自身的逻辑发展和相关科学理论为元理论;建立了主客观一,古今统一,认识和价值统一的评价系统;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写作方法;中哲史范畴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大学的哲学诗坛上,通行着一个公认的观点:原子论是古代素朴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这一观点明确地体现在各大学的哲学史教科书中。但教科书只是把这一观点作为结论提出来,几乎没有说明。我认为这个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是如何看待古代哲学和整个哲学史的枢纽之一。这一观点是对整个古代唯物主义的概括,并关系到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的形成,因而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要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要探索欧洲哲学史的内在逻辑,有必要对这一观点作深入的思索。本文只是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苏联敦尼克主编的《哲学史》和我国很多欧洲哲学史著作及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专著,都认为圣西门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主张圣西门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人,大都引证圣西门《论万有引力》一文中的论述:“在实证体系中,宇宙将受下述规律的支配:任何一个分子都有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术界对《洪范》的哲学思想的研究相当重视。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认为《洪范》中的“五行的观念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该书第1册22页)孙叔平的《中国哲学史稿》认为“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素朴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特点,是比较而言的。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经过哲学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次讨论,在以下的几点上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西哲学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阶级斗争制约着哲学发展,所以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哲学史上的斗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贯串于全部哲学史中。但是,在西方,高度发展的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奴隶制并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也不象近代欧美各国那样发展;它有时间特别长、发展最充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到现代又较早地(相对世界各国而言)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与欧洲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而象西方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不等于已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穷尽了,本来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探索.以求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把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来看待,把哲学史了解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20.
伽森狄(1592——1655)是欧州近代哲学史上唯一不属于英国而属于欧州大陆的唯物经验论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在反对宗教神学、尤其是反对笛卡尔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其内容极为广泛,在《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一书中,论及到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源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等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他的唯物主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