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新诗传统的河流里始终起伏着“阳光派”与“阴影派”两脉.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与“阳光派”传统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审美风格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郭沫若、艾青到贺敬之、郭小川,他们对政治抒情诗和新诗传统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在阳光和阴影的交错与融合中流变的政治抒情诗,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样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和发展,从一九一七到一九四九年只有三十二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崛起了许多新诗流派,诗人辈出,新诗创作数以万计,使我国的诗歌传统从内容到样式都焕然一新。但也由于新诗的社团、流派数量浩繁,使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赏析,都感到无所适从,浅尝辄止。吴奔星、徐荣街编著的《现代抒情诗选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下文简称《选讲》),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精华部分——抒情诗,作了认真的筛选,有助于读者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美学特征,不失为一本可读的书。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30年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与生机,也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新诗作为四大文学文体中最为活跃的品类,其突出的创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在辉煌的成就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新诗创作还远没迭到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为了总结新时期30年来的新诗发展历史.探究弥补缺陷与不足的良策,我们邀请了几位多年从事新诗教学与研究的教授和博士,对新诗30年来的发展轨迹、朦胧诗的历史功过、当代新诗写作中的俗化现象以及政治抒情诗的当下处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以期为读者准确认识当下诗歌现状提供一些启示,同时也为当代诗歌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某种助益。  相似文献   

4.
勿庸置疑,郭小川对诗歌,尤其是对抒情诗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他的诗歌,尤其是抒情诗无不呈现出“四化”倾向(即革命化、典型化、群众化、格律化),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新诗。 一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他的抒情诗的革命化。 谈到革命化,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这算什么东西?然而,我们先要声明:一是诗的“革命化”是诗人生前的主张,且渗透于他全部抒情诗的字里行间;二  相似文献   

5.
1997年岁末,纪宇出版了长达七千五百行的政治抒情诗《’97诗韵》。周涛、叶文福等几十位著名诗人及诗论家就此发表文章或谈话加以评论,可谓众说纷纭。在被视作新诗低迷极限年的1997年出现《’97诗韵》及围绕《’97诗韵》的众说纷纭,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诗戏剧化的原则是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新诗戏剧化体式的典型类别是新诗戏剧独白体、新诗戏剧旁白体、新诗抒情诗剧体和新诗戏剧对白体 ,本文对闻一多、卞之琳等优秀的新诗分别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7.
《时间开始了》是胡风建国初期最重要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它的出现客观上把新中国政治抒情诗的成熟期提前了几年。考察当代政治抒情诗不把它算在内是不客观的。由于胡风太沉溺于生活素材以及文艺界对他的过火批判等原因,致使这部气势恢宏的诗作也存在着粘于题材表象与“缺页”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新诗的第一人是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竭力排斥胡适,对《尝试集》多有挑剔,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新时期现代新诗研究的评论反正,就是从承认胡适《尝试集》的时间意义(个人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开始的;同样,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何在,也常常落实为对白话文学的“第一”的认定上。无论是出于政治正确还是思想启蒙的立场,鲁迅的《狂人日记》都长期占据小说首创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诗人黄东成,自1953年发表第一首新诗起,迄今已在海内外发表长短诗两千多首,出版了《冬蛙》(1980年)、《花魂吟》、《青春的旋律》(1984年),《爱的琴弦》、《香港多棱镜》(1988年),《黑风暴》、《山魂》、《黄东成抒情诗》(1989年),《早春奏鸣曲》(1990年),《北方北方》(1991年)等十本诗集.本文拟仅就黄东成的抒情诗,掇英谈片,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其"惠特曼式"的,因而能够对屈原的影响有着精彩的发挥。屈原和惠特曼的影响既使郭沫若的独特抒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