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实质就是网络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在网络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出现诸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是道德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网络文化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以多维空间探索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色情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色情的传播,使得一些青少年的性伦理观念淡薄,并导致了青少年性犯罪案件的比例不断攀升。为此,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列入其中。加强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使其有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的侵害,应该着力建设好校园网,在学校开展网络教学,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网络交往,使青少年完成网络道德的品质养成和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3.
魏荣 《学术界》2004,(6):191-193
青少年在成为网络社会主要成员的过程中暴露了明显的人格缺陷。我们要确立网络社会道德的主导性价值体系 ,紧扣学校教育环节 ,优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个性心理,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努力.总体说来,要控制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既有赖于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空间.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网络成瘾”这一种上网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青少年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成瘾”及临床初步诊断的讨论 ,从青少年的生活层面、文化和社会层面、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需要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提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为辅、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强化行为矫正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二重性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传播载体和教育空间的转变,但这两个转化过程又孕育和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从传播载体转变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教育者主导与受教育者自主之间、外部灌输与自我觉悟之间、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矛盾。从教育场域转换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一元主导与多元冲突之间的矛盾、行为规范与行为自由之间的矛盾、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之间的矛盾。化解矛盾需要从推动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造性运用与转化、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谐稳定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非主流、非传统的边缘化价值观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扩散和蔓延,深刻影响和侵蚀着青少年网民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本文分析了网络中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探讨了边缘化价值观在互联网上扩散的原因,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建设,使互联网成为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龙永红 《兰州学刊》2004,(4):275-276
网络传播以其多媒体传播和个性化交互式传播的优势成为传播式教育的佼佼者。它的超时空超文本意义和公共领域[1] 意义也成为教育的重要素质。教育平台和方式的延展 ,主体间性教育、体验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等人文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兴起是其表现。但教育者同样面临“文化反哺”的尴尬境地 ,又深度忧患着网络传播带来的教育负效应。因为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完成 ,他们作为网络传播对象的主体 ,受到网络传播教育的影响是最早和最普遍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新的空间,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根据对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的分析,提出利用网络植入的方法,开展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辅助教育,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培育新一代有道德、心理与行为健康的网民。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青少年教育工作带来机遏与挑战.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引导,多管齐下,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实效性,打赢这场"争夺眼球的战争",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网络对青少年德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因素:丰富青少年德育的内容;拓宽青少年德育的渠道;增强青少年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网络不良信息形成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侵蚀;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青少年所产生的网络交往心理障碍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青少年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对于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给这一阵地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城镇青少年的上网问题已经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针对21世纪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我们当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网络文化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品德,高校应使网络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协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可称之为"网络成瘾障碍"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家庭教育是预防、戒除青少年网络成瘾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预防、戒除青少年的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中不同价值观相互渗透和冲突,使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年代.传统伦理道德很难避开网络而独立发展.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必须面向网络时代对他们的网络交往伦理的价值要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交往的媒介和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方式.必须构建起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网络文化、加强青少年自身修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蓬 《理论界》2009,(12):168-169
网络阅读除了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快捷等优势外,也存在着内容粗糙、缺乏经典性等问题,同时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阅读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梳理出青少年网络阅读引导策略,旨在帮助青少年克服网络阅读的负面影响,健康科学地进行网络阅读。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响。为此 ,必须加强教育 ,引导青少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等措施引导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蓝鲸”死亡游戏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自杀游戏,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通过塑造独特的死亡审美,“蓝鲸”聚集了有自杀意向的人群,通过理性的游戏设计帮助玩家逐步克服死亡恐惧,实施自杀行为,游戏模式的网络化传播使得“蓝鲸”得以在全球扩散。现代社会的个体化、理性化、技术化特征,既是网络自杀行为得以形成、实施和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青少年网络自杀的深层动因:个体化时代的信仰危机,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与虚无;“园艺文化”影响下对青少年理性化的培育和“裁剪”,压抑了其生的本能并唤起了其死的本能;技术异化与道德盲视折射出技术进步的社会风险。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的网络自杀行为,要加强集体教育,克服社会信仰危机;引导个性发展,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规范技术使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